今天是:

人工耳蜗让失聪者重获新“声”

时间:2018年04月23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录入:admin

人工耳蜗让失聪者重获新“声”

“我挺喜好去黉舍上学的,我喜好学数学、中文还有唱歌。长大了我想当一名乐高工程师。”

7岁的Charles是一个普通俗通的澳大利亚小男孩,跟别的孩子一样,灵活烂漫,高枕而卧,对世界充满了期待。

人们很难想象,Charles其实是一名天赋性听力损伤患者,在18个月大的时候,他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听力。残酷的事实让他的母亲感到心碎:“难道这就是孩子的命运吗?”

但是,科技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盼望。安装在Charles双耳旁的一种小设备,彻底改变了这个小男孩的命运。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一项数据表现,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的听力损失,超过全球总人口的5%。

“此外,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将近1/3的人有听力损失。这不仅妨碍了老年人的交流能力,更会导致他们产生与世隔绝感,以及焦虑、烦闷和认知退化等题目。”科利耳公司高级副总裁Amada Lampe说。

总部位于悉尼的科利耳公司成立于1981年,是一家致力于植入式人工耳蜗和骨传导植入体系研发的高科技公司。30多年来,科利耳在听力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数个“世界第一”,为全世界80多个国家超过28万名重度和极重度耳聋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了植入式听力设备,目前在植入式听力产品市场占据超过2/3的份额。

上世纪60年代,亲眼见证了父亲深受耳聋之苦后,墨尔本耳科大夫Graeme Clark下定决心,要探求方法帮助重度耳聋人士。1967年,他开始研究人工耳蜗的可能性。

尽管困难重重,但Clark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地努力了十余年,终于在1978年实施了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那名患者在听到澳大利亚国歌时肃然起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Clark的科研成果也导致了科利耳公司的诞生。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Jim Patrick就是Clark昔时的同伴之一。

“与在外耳简单地放大声音的助听器不同,植入式人工耳蜗可以绕过患者耳朵受损的部位,直接刺激耳蜗内的听毛细胞。”Patrick诠释称。

这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模拟了人类自身听力体系的工作体例。声音处理器捕捉声波,并将其转化为数字编码,然后再传送到置于耳后皮肤下的植入体。植入体将数字编码后的声音转化为电旌旗灯号,植入体电极刺激耳蜗的天然听神经纤维,听神经纤维然后将电旌旗灯号传送到大脑,由大脑将其转译为声音。

此外,这种设备还配有一个手持式的长途助手,使用者可以通过它或直接在声音处理器上控制听声,如改变听声程序或调节响度等。

“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并不复杂,大夫也不必要分外的训练。一旦植入后,人工耳蜗就能终身为患者服务。”Patrick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科利耳公司用户互动全球和谐员Kate Obermayer自己就是一名失聪患者,由于身体的限定,她找不到本身喜好的工作,一度十分克制,甚至想过自尽。但在碰到科利耳后,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

“我从12岁起就没用过电话,但经过也许7个月的训练,我就可以跟人们通过电话交谈了”。她说,“这并不是一个易如反掌的决定,我几乎花了10年时间才兴起勇气植入人工耳蜗。如今我想告诉跟我有同样困扰的人,你可以改变本身的人生。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