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浅谈如何解决中国手语推广难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15年06月23日  信息来源:不详 录入:admin

一、问题的提出

手语是听觉障碍者交际的主要工具。它以手的动作、手指指式、身体姿态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作为表意或表音手段,进行语言交际的一种符号系统。其在听觉障碍者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学习、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手语的规范及统一使用是相当必要的,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仍然具有相当多的限制性条件使我国的中国手语(文中的“中国手语”皆指《中国手语》修订版)推广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二、推广中国手语之必要性

中国手语作为听觉障碍者在交流与沟通中所使用的统一且规范的主要交际工具,它的推广是相当有必要的:

1.中国手语有利于听觉障碍者与听觉障碍者、健听人与听觉障碍者之间的沟通。听觉障碍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手语,没有手语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有巨大的阻碍。而健听人要与听觉障碍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必须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中国手语。

2.会中国手语是从事聋教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一个聋教工作者,首先就需要会中国手语,这样才能把知识传递给听觉障碍者,也才能接收到听觉障碍者对知识学习情况的反馈。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3.中国手语有利于全面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聋生的语言能力包括读写能力、看口能力、看打手语能力等。这几种能力中,核心的是发展他们的读写能力,手语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总之,作为听觉障碍者、聋教工作者和手语研究人员,应正确使用和研究中国手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中国手语真正成为听觉障碍者之间交际的主要工具,并在听觉障碍者学习及参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手语推广的限制性因素

中国手语的推广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具有诸多的限制性因素,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谈一谈:

(一) 中国手语本身的不完善

《中国手语》(修订版)上所包括的手语并不是十分完善,在2005年第4期的《中国特殊教育》上有一篇文章调查并统计了关于对《中国手语》(修订版)的意见。认为《中国手语》(修订版)很好的非常少,多数认为此书还需要改进。其意见主要集中在:现有词汇不够,缺乏一些专业词汇,对偏僻词汇无法翻译;有些手语动作不够形象,复杂、难懂;《中国手语》主要以汉语思维对手语词汇进行评价和抉择,给听觉障碍者在学习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1.现有词汇不够,缺乏一些专业词汇,对偏僻词汇无法翻译

对《中国手语》(修订版)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有很多词语我们并不能从上面找到,它并不像《现代汉语字典》那么完整,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汉字。记得我在实习期间上过一篇课文《称赞》,在文章中有“獾”这个小动物,可是书上并没有这个小动物的名称,最后我只能和我的指导老师商量并自创了一个手语。在工作后,我从事的是聋生的语文教学,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自己创造一些词汇的打法,这样就使手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

2. 有些手语动作不够形象,复杂、难懂

在接触手语的这几年里,常常听人比较中国手语与自然手语之间的优劣,其中大多数人都会说自然手语更通俗易懂,更方便与听觉障碍者交流,而这一点却是真实存在的。记得刚学手语的时候学到一个词语——但是,中国手语的打法是先打字母“D”(手握拳,拇指搭在在种植第二节上,虎口向后上方),然后打“是”(一手食、中指相叠,由上而下挥动一下)。但我在学习这个词语的时候,我的手语老师却教我用另一种打法,那便是左手手掌平摊,右手手掌先用掌心拍在上面,然后翻转右手手掌,用手背亲拍左手手掌,以表示转折之意。相比之下后一种打法更能体现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也会更加倾向后一种打法。因此在运用到这些手语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更生动形象,更简单易懂的打法。

3.《中国手语》主要以汉语思维对手语词汇进行评价和抉择,给听觉障碍者在学习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众所周知,听觉障碍者在语言的表述上语序是相当混乱的,一方面是因为由于他们在听觉方面的障碍阻碍了他们对正常语序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他们长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已经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及习惯。而《中国手语》主要以汉语思维对手语词汇进行评价和抉择,最终编制而成的。听觉障碍者在学习中国手语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或多或少都会让他们排斥对中国手语的学习及运用。

(二)手语的地域性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听觉障碍者手语地方性差异很大,极大地妨碍听觉障碍者之间的交往。了解手语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存在着这种差异,这就如同汉语中的方言一样。我是在南京读大学,并在南京开始接触并学习手语,可是我的工作却是在四川的都江堰,当我回来开始我的工作生涯时,我发现我打的有些手语学生会看不懂,这一点当时让我很为难,而我最终也只能跟着学生的手语去变化我的手语。

(三)教师因素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伟大的,是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自己在学校期间的实习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作为一个从南京去的老师,我打的手语和当地老师的手语有一些差距,我打的有些词汇学生都不能理解。可是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适应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打着一些我打的手语。这让我很吃惊,也明白了老师的手语打法对他们的手语打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教师在打手语时随意性也是比较大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手语和地方手语各有各的好处,有些时候用中国手语表达更好,而有些时候用地方手语表达更好。因此教师在打手语时都会两者交替着使用。比如我自己也是把两者交替着使用的,我打的手语很多是中国手语,但是偶尔会掺杂着南京手语,比如在打没有的时候我便喜欢用南京手语的打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搭在一起,并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在头旁摆动两下)。而不同的老师之间所做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他们所教的学生也会根据他们的选择来打手语,这只会使手语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

(四)听觉障碍者的因素

首先,听觉障碍者习惯使用地方手语。很多听觉障碍者从小用的便是地方手语,长期使用熟练而且方便。在平时的沟通与交流中,他们几乎都是使用地方手语来完成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让他们改学中国手语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他们在学习中国手语后仍会在交流时习惯使用地方手语。而且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使用地方手语,他们身边的人也习惯他们用地方手语来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他们使用中国手语的时候也许会让身边的人看不懂而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在无形中也让这些听觉障碍者继续使用着地方手语。因为这有利于他在他所处的坏境中更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其次,并不是所有听觉障碍者都能及时接受学校教育,在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几乎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手语的,那时的他们几乎都是在运用地方手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最后,在实际情况中,多数听觉障碍者生活和交往的范围比较窄,流动性小,局限于学校、家庭和亲友之间的小圈子里,没有切身体会到地方手语所带给他们的不便,自然也没有统一和规范听觉障碍者手语的紧迫感。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现在中国手语推广难的问题,我主要提出一下的建议:

首先,中国手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得上是一种语言,它的推广是全国的,不是一个小范围的,因此要想中国手语得到很好的推广,必须要国家重视才行,就如重视普通话的推广一样。如果这样,我相信中国手语的推广之路将会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顺畅。这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实现,因为现在特殊儿童以及他们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心特殊教育”。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把特殊教育这个弱势的群体写进去,这无疑将对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及重视,便会带动大家发展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中国手语的发展及推广。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手语感兴趣并学习手语,我相信这个也有助于中国手语的推广。

其次,我认为《中国手语》(修订版)需要再次修订。《中国手语》(修订版)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到。我认为这个需要集众多聋教工作者与手语研究人员的意见,再对其进行修订,以保证它能成为最适合听觉障碍者以及聋教工作者的手语书,成为最适合推广的手语书。

再次,我认为教师的因素也是很关键的。中国手语本身的确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有些地方用地方手语确实又形象又实用,也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让学生多了解知识,在认为用地方手语更好的地方,可以用地方手语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但是老师也同时可以把中国手语的打法也教给学生,让学生多了解。这样,对学生总是有益无害的。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尽量让他们掌握中国手语,打好基础。

最后,我认为还应该改变听觉障碍者本身的观念。这一点比较难,地方手语在很多听觉障碍者的脑子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要他们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要让他们认识到地方手语的不足。只有让他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才会看到自己的语言有哪些局限性。让他们意识到他又改变的必要。

总之,中国手语的推广之路走得相当坎坷,但是我相信在坎坷的路总有一天会被走的人磨平,变得越来越平坦。

(责任编辑:毛毛虫)
(作者:秩名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