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耳蜗知识 > 浏览文章

人工耳蜗简介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3月01日   加入收藏 )

耳蜗也称电子耳蜗、人工耳(artificialcochlear或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需借助手术方式植入、能帮助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极度聋患者获得听觉的电子装置。人工耳蜗的研究起始于60年代,80年代后引入中国。

正常情况下,声波由外界经外耳、中耳传至内耳,导致内耳毛细胞将机械振动转化成生物电刺激,并经听神经将信号传入听中枢而产生听觉,完成听觉过程。整个听通的任何一个部位存在问题都会出现听觉障碍,但以内耳毛细胞的问题多见。比如,耳毒性药物可以引起内耳毛细胞的严重损害,从耳导致听力损失。根据声音在听通道传递的机理,我们有可能使用适宜的电子装置取代毛细胞,将声音信号经听神经向中枢传递。这样的装置就是人工耳蜗。人的内耳毛细胞数一千计,最初的“人工耳蜗”却只有单导刺激电极。八十年代后,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进展,人工耳蜗的刺激方式从单导电极埋植发展为多导人工耳蜗埋植(multi-channel cochlear implant),常见的有4导、8导、10导、12导、20导、22导等多种。多导技术的使用,使患者可以感知更广泛的源信号,提高了言语辨别与理解能力。

多导人工耳蜗(MCI)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言语处理器(Speech Processor)—负责把声波改变成特殊的声音码,通过导线与发射器相连,像盒式助听器一样随身佩戴;麦克风、导线、发射器(microphone、cable及Transmitter)—麦克风接收声音,多置放在外耳背。发射器将言语处理器传来的信号变成无线信号发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包括接收—刺激器(receiver-stimulator)与电极(electrodes),负责接收发射器的输出信号并经电极刺激听神经后逐渐传递,最终导致听觉。接收——刺激器与电极都需借助手术方式植入体内。

植入手术精细却并不复杂。术后患者能够感受到声音但需经特殊训练才有可能理解语言。以往,医生对人工耳蜗植入对象的规定很严格,限制年龄(非幼儿)、耳聋部位(蜗性聋)且需证明确无可以利用的残留听力。因为,手术将破坏或者废弃患者原有的听力状况不易测定,故幼儿使用人工耳蜗者仍然有限。

迄今为止,人工耳蜗使用者例数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与效果及价格(国内总费用在20万人民币以上)都有关系。但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费用的降低,人工耳蜗会给更多的全聋患者带来福音。

回到首页
上一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简介
下一篇:人工耳蜗工作原理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