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训康复知识 > 浏览文章

坚持“八要八不要”,上好聋校语训课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6月29日   加入收藏 )
  • 语言训练课是聋教育的专业课,和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于训练日常生活用语和培养“说”的习惯。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言训练》一共有六册,分三个学年,也就是聋校一至三年级都有语言训练课。聋校的一年级学生有的接受过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基础;有的没有接触过正规的康复训练,但在普通幼儿园读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有的没有读过幼儿园,对学习一无所知。这样的学生结构就决定了我们的语言训练课和学前康复班的语言训练课有所不同,教学更要有针对性。我们的语言训练课既要让有基础的学生继续进步,又要让一无所知的孩子不掉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对聋校语言训练课有了一些体会,认为“八要八不要”是上好语言训练课的关键。

    一、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不要过多“正音”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提高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这是我们聋校语言训练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语言训练的目标。我们语言训练的目标不是把这些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培养成可以利用口语进行正常沟通的人,我们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确定这样的目标主要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所决定的,从生理上来看,他们已经过了最佳的训练期(5岁以前是黄金训练期);从基础来看,他们的基础一定不会是很出色的,因为那些训练得比较好的孩子都去随班就读了。所以来我们这里的要么是年龄大,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要么是听力比较差,训练效果不是很好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说”的习惯。因为只有他们养成了“说”的习惯,也就是用口语表达的习惯,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才可能提高。要养成“说”的习惯,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就是很重要的了,而过多的无谓的“正音”只会使他们觉得自己说的不好,逐步的丧失“说”的勇气和兴趣。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说”的勇气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而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的给孩子“正音”。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正音”是需要的,但要适可而止,不要做过多的、无谓的“正音”,特别对于一些胆小的、对口语没有信心的孩子更不能过多的“正音”,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二、要因材施教,不要“一视同仁”

    上面已经分析过了,聋校的孩子层次比较多,根据我六年对83个一年级学生的统计来看,其中经过正规语言训练的孩子有29个,在普通幼儿园学习过的孩子有34个,第一次进入校园的孩子有20个。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样的学生结构对于语言训练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经过正规训练的孩子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而在普通幼儿园读书的孩子要有适应聋校语言训练的过程,从未进行过正规教育的孩子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学内容上也要有所侧重。在感情上“一视同仁”,但训练方法和内容上要有所不同。比如聋校语言训练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就应该重点照顾那些第一次进入校园的孩子,只要他们能专心听就可以了;对于其他的两类孩子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能够模仿并且分辨不同动物的声音。

    三、要语言简练,不要有过多的干扰词汇

    语言简练是对教师的要求,对从事聋教育的教师,语言简练应该是基本的要求,对于从事聋教育语言训练的教师,语言简练就更重要了。有的语言训练教师教学方法很新颖,很能吸引学生,课堂气氛也很好,但就是教学效果不好,很多学生不知老师说什么。比如,聋校语言训练教材第一册第十课,是学习马路上的交通设施、交通规则和交通工具,其中有摩托车、自行车、轿车等16个词语。这课的中心是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名称。教师在讲的时候,只需要指着图直接介绍“轿车”、“摩托车”、“自行车”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记住,而且很多学生可能不用上课就已经明白了。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这位教师可能想多教一些知识给学生,就说:“大家看,这辆红色的车子,上面坐着一个戴头盔的人,这辆车和自行车很象,但是电动的,叫摩托车。”说了那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结果问学生,“这是什么车?”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红车”、“电车”、“头盔车”等等。其实问题就出在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干扰词汇太多。学生本身听的能力不行,主要是听看结合,只要稍微一走神,就不明白了。所以,我们要抓住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交通工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介绍那么多知识,学生也理解不了。

    四、要多让学生参与,不要只听(看)不做

    聋校总共六册语言训练教材,虽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的东西比较多。比如第四册,一共十六课,一共有五十多个生活情景可以表演的,我们要多利用情景会话内容进行教学。聋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和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进行情景教学。当然,情景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先作好设计,最好可以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有新鲜感,再准备一些奖品,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我们很多老师这方面都做的很好,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嫌准备道具麻烦,不愿意进行情景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很好。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不要让他们只是作为看客,而是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好。

    五、要多让学生说,不要只是读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读”的作用,例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体现了“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言训练课就更是应该体现“读”的重要性了。我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读”上下足了工夫:既有全班读也有个别读,既有男女生比赛也有前后排竞争,既有分角色读也有老师领读……我觉得凡是能想到的读的方法和形式,老师都想到了,可是结果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好,可是到了课外,同样的事情,不会用口语来说,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太注重读了,把学生的思维都读死了,没有让学生去“说”。我们应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不要只是死读书。不要太注重句式是否完整、用词是否精确等等,而应该多让学生去“说”,这样才有实用性。

    六、要多让学生问,不要只是回答

    我们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我八岁了”。老师再问学生:“你读几年级?”学生回答:“我读二年级”等等。然后老师就会说,看这个小孩说的多好。可是这样的孩子到了校外,依然无法和别人沟通,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沟通。沟通是相互的,要能够有问有答才是会沟通,才是真正的会说话。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多问,特别是一些情景教学中要多问,否则学生就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这样的教学永远不可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七、要多种沟通方式结合,不要盲目禁止使用手语或书面语

    我们有很多的语言训练老师视手语如猛虎,认为手语和口语势不两立,学习了手语肯定不可能学会口语。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是偏激的。我们的孩子听力不是很好,年龄偏大,他们在语文、数学等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手语和书面语来进行教学,否则学生理解不了。我们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提高沟通的能力。我们如果坚持不切实际的口语教学,学生对你说的根本就不能理解,如何掌握?如何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口语、手势语(特别是一些自然手势语)、书面语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本领。

    八、要善于使用助听设备,不要把设备做摆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现在各个聋校都配备了语言训练设备,学生助听器的佩戴率也在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语言训练设备。既然有了这些设备,我们教师就应该使用这些设备,而且应该善于使用,掌握使用设备的技巧,让这些助听设备为聋生服务,为我们的语言训练教学服务。但有一些教师嫌麻烦,平时上课的时候不使用助听设备,只有当有人听课或领导检查的时候才用,把助听设备当作摆设,充门面用的,很不应该。

    语言训练课是聋教育的专业课,对聋生以后走向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养成“说”的习惯,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回到首页
上一篇:聋儿为何发辅音更困难?
下一篇:聋儿语训最佳时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