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家庭康复基础知识
听力是聋幼儿语言康复的前提,是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训练实现的。
听力康复训练是指在尽早检测听力和配戴助听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聋幼儿的残余听力,在耳科学、听力学专家、专业教师和聋幼儿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声音刺激和反复的听说练习、强化记忆,逐步形成和发展感知声音、认识声音、分析声音、理解声音的能力。特别是对语(言)声的感知能力,建立听觉概念,为实现让更多的聋幼儿利用口语交往打下初步基础。
听力训练并不能改变听觉器官的病变,但能够发展和利用听觉的残余功能,结合视觉、触觉等感觉功能,逐步地学会与人交往,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聋幼儿学习的听觉能力和语言交往技能,为聋幼儿学习语言提供手段,创造条件。
一、耳聋康复的目的和原则
听力一语言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有听障的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良好交往,补偿其听力缺陷,减轻残疾程度。目的就是使他们能真正独立生活于社会中。
对于聋儿康复,不仅应该了解其特点,更重要的是把握其原则。聋儿康复有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全面康复的原则。
耳聋导致语言障碍是有目共睹的现象。所以;
人们往往把教聋聋儿说话看作康复的全部内容,就连专业人员前几年也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聋儿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聋儿康复的一大内容,但绝不是全部。聋儿康复强调的是全面康复, 强调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也许,教聋聋儿学说话用去了一半以上的教育时间,这不算错。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聋儿体质的锻炼、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只重视单项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交往第一的原则。
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只有具备了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才能算掌握了语言,而交往的能力只能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对聋儿康复说来,语言教育必须将交往放在第一位才会成功。
举例说,“爸爸”一词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听到,但如何向聋聋儿解释?什么是爸爸?爸爸代表一个人还是许多人?爸爸有没有爸爸?细想起来,我们根本没必要给聋儿解释“爸爸”的含义,在爸爸出现的时候随机地教给他也就够了。这正是在交往中的教学。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许多。实际上,无论聋聋儿还是正常聋儿,他们学会的任何一点语言都是与交往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说交往第一。没有交往,聋儿就不可能学会语言。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能有意识地在交往过程中教授语言,聋儿的进步就快;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这样做,聋儿的进步就慢。您请记住,聋儿是由于有交往的需要才在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交往第一的原则。
第三,重视兴趣的原则。
无论成人还是聋儿,没有真正的兴趣,被逼无奈地去做某一件事情总是做不好的。就聋儿康复说来更是如此。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把学习也变成游戏,他们就会有兴趣,就乐于学习。所以,我们提倡在游戏中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聋儿学习的效果,对聋聋儿说来更是如此。
提高聋儿兴趣的方法不止游戏一种。注意到聋儿每一个极小的进步,不失时机地去表扬与鼓励聋儿,以激发聋儿的自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好”、“很好”、“太棒了!…‘你怎么这么棒,教教我吧。”……都是表扬与鼓励聋儿时常用的语句。不要担心聋聋儿听不懂,您的表情已经告诉了他您的态度。一旦他相信了自己的确做得不错,就会有兴趣再来一遍。您也就找到了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相反,过多的指责与批评起到的只能是坏作用。聋儿会因为感到自己做不好而讨厌学习。您必须学会盯住聋儿的进步,而不是指责聋儿的不足。
第四,发挥优势的原则。
要提高,但不能总盯住聋儿的不足不放;同样的道理,也不能总盯住自己的不足不放。
每个人都有不足也有优势,如果能将聋儿的优势发挥出来,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扬长促短,那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聋儿的优势最重要,问题是您能不能发现它们。也许他十分内向,喜欢安静;那您不妨多坐在桌边教他。也许他喜欢“疯闹”,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不说,还要折腾得街坊四邻鸡犬不宁,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其实这也是优势。敢闯敢闹的聋儿接触面广,一旦开了窍,进步就会飞快。况且,接触面广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聋儿的优势还有许多,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发挥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这正是强调发挥优势原则的原因。
第五,“两条腿走路”的原则。
无论是智力、个性还是语言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开发、培养、提高的机会。但完全靠“碰”机会,对聋儿康复、特别是聋儿语言康复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当然不能放过任何教育机会,但同时也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安排好整个教育过程。这种随机教育与计划教育的同步进行,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您不仅要等机会、碰机会、抓机会,还要创造机会。
对聋儿的听力一语言康复训练,普遍着重于个别训练,并特别注意充分发挥聋儿父母的作用.
要强调“三早”,即:①尽早查清孩子的真实听力。最好在2岁前即做出明确诊断;②尽早为孩子使用声音放大设备,积极采取尽早配戴助听器和语言训练器;③尽早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如超过6岁,训练往往收获不大。在上述“三早”中、“第一早”和“第二早”需要医生指导,“第三早”需要父母长期、耐心、科学地进行训练和教育。
二、听力——语言康复措施:
(一)听力学措施
早期恰当地选择和应用助听器是听力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要在了解听力损失情况后再配助听器。如没有确切情况的资料,只要病史、体检、对声刺激的反应符合或高度怀疑有听力损害者,也应考虑使用。
为聋儿配用助听器,最好根据聋儿的年龄和耳道形状制做耳模耳塞,以保证戴牢。随着年龄增长,耳模应半年~1年复检一次。
(二)唇读措施
唇读是指仔细观察讲话者的口唇动作来理解语言的方法。唇读的基本条件是聋儿至少要有一些残余听力作为基本的声刺激,使其大脑和视觉随之集中。在康复训练初期,唇读是一种辅助手段。
获得唇读成功的基本因素是:①知觉效能。包括快速感觉声音和鉴别语音声音的能力,从说话者唇部动作获得信息的能力,视觉的敏锐度,注意力集中的速度;②综合能力。包括鉴别词汇、句子和信息要点的能力;③灵活性。包括信息、推测和鉴别的能力。
利用唇读是发展聋儿语言的一种手段,但应注意:①环境要适宜,尤其是光线,讲话人必须站在明处;②角度要适宜,儿童与家长基本处于同一高度;③口形要适当,要正确、清晰可辨,不宜过分夸张;④家长要直视儿童,不能看别处⑤讲话速度要适中,不能过慢或过快;③面部表情要和内容基本一致。聋儿在着口形时,一般都观察家长的表情以帮助理解其义Z①讲话人要同时注意观察聋儿的表情、当聋儿不能理解时,可换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要耐心地体谅聋儿。
(三)咨询措施
我国聋哑人数众多,除在有条件的各地区建立听力一语言康复机构以外,建立方便家长咨询的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对聋儿家长进行函授教育和指导,帮助聋儿父母在家中教育和训练聋儿,解释父母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种咨询机构无需特殊设备。
三、创造用语言交换信息的环境和刺激物
学习语言,听觉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因素。语言作为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有三种形式:①有声语言是听觉的刺激物;②书面语言和口形是视觉的刺激物;③在发出有声语言和书写时是动作刺激物。
因此,对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其本质就是尽可能地调动聋儿的视觉、听觉以及其它感觉器官去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并把有声语言作为手段,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这就需要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聋儿要被教会懂得别人的语言,二是要教会讲别人听得懂的话。一般正常儿童先产生接受性语言,只有理解才能表达语言。1到2岁的儿童,尽管表达性语言不发达,但大脑皮层接受某种语言,只要能反复听到,过一段时间后就能表达。如果聋儿不能接受语言信号刺激,不能理解语言,就需要更多地把他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中,反复教他,进行训练,通过若干时间,就能逐渐会学这些语言,然后能自己表达语言。
四、克服聋儿的心理障碍
聋儿的性格、情感、意志、兴趣等和一般健康儿童有所不同。了解其特点,对我们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很有价值。一个健全的儿童,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会发生心理障碍;生理上有缺陷的聋儿更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聋儿在稍懂事后,特别是与健康儿童接触时,看到别人用嘴说话的动作,自己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这时聋儿的心理状态便开始发生障碍。具体表现为:天真活泼的性格开始向孤独变化,情绪由温和变为急躁;稍大的聋儿开始不愿意和健康儿童在一起,愿意找自己同类的残疾者——聋儿在一起游戏等。一般来说,他们不愿自己单独去接触社会,胆怯,怕受人歧视,心灵上产生畏惧心理。由此可见,如果不解除聋儿的这些特殊的心理障碍,要对他们进行听力一语言康复训练是十分困难的。聋儿心理障碍克服的程度,与提高聋儿听力一语言康复的训练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克服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训练,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开始。如聋儿开始进行语训时,家长可以采取“护送”的办法,消除刚开始的恐惧心理。家长要配合聋儿听力一语言康复训练班的老师,在聋儿回家后,帮助聋儿复习,如作舌操、练习呼吸等。要充分利用聋儿生理上的长处,如果聋儿的观察力强,形象思维发达,在教育时,既要帮助他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使他逐步学会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要培养聋儿的某种兴趣,为将来的职业康复训练作好准备。总之,培养聋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小自立的生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聋儿康复训练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事。
五、听觉训练
1.听觉训练简介
听觉训练是对聋儿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发掘聋儿的残存听力,把他们引进有声世界,帮助他们理解声音语言,发展抽象思维。二百多年来,人们为了培养聋儿,竭尽心力,设计了多种利于聋人之间、健全人与聋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方法。当前国际上聋教育普遍使用的就有“看话法”,“手语法”、“口语指语并用法”、“口语指语动作手语同时使用的‘同时法’”,听觉于视觉相结合的“听觉训练法”“说话发音指导法”等。近三十多年来,随着医学、电子技术等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听觉训练”法在聋儿康复和聋教育中越来越普及。由于它的效果显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
2.听觉训练的作用
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感应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除传导性耳聋外,医疗不能从生理上改善聋人的听力。因此只有及早配合适有助听器,抓紧听觉训练,聋儿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听到声音以至逐步理解声音,然而事实证明,听觉训练并不能使受损的听感受器和耳神经复原。有人曾先后把经过三年至六年时间训练的五十四名聋儿的听觉线进行对照,没有发现一例有听力的明显改善的。那么经过训练的聋儿为什么能辩别声音,能理解声音呢?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听觉包含听力和听能两个方面,听力是听觉器官,尤其是螺旋体加听神经的生理功能;听能,是大脑皮层听中枢所担负的区别声音强弱、高低、方向以及对声音信息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的功能。只要是大脑发育健全的人,这种功能就潜在。多种经验表明,大多数聋儿除听觉障碍以外,大脑发育是健全的,只要让他们戴上合适的助听器,保证了声音的传入,科学地、系统地予以“听”的训练,就能把这种潜在的功能发掘出来。一句话,“听觉训练”的作用在于加强声音刺激,以提高聋儿大脑皮层的敏感度和对声音信息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的能力。
3.听觉训练的基本方法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听觉训练和言语训练是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不可能分开的,在这里单独提出的“听觉训练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为了更清晰研究和探讨听觉训练的步骤和手段,更确彻地说明它与言语训练的关系。由于各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对聋儿康复的看法不一就必然产生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方法,有一开始让聋儿听乐器(如鼓、锣、钹、木鱼等)音响的;有一开始让聋儿辨别语声(如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的,也有以感受节奏(如钢琴的音听、鼓点的慢快等)为开端的,但以后应如何进一步深入,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却心中无数,致使听觉训练老是停在一个阶段而徘徊不前。
实际上,听觉训练应该有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能有踏步,也不能急于成,要经过“认识声音”、“记忆声音”、“辨别声音”、“理解声音”四个阶段逐级向上,各阶段既有独特的训练内容与方式,也有与前后阶段密切关连的成份和因素。
(1)认识声音
生活在声音世界里的听觉健全的人,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各种声音信息的刺激,长期处于有意、无意的听觉训练状态中,无需再经过一个专门的“认识声音”的阶段。而聋儿,尤其是从婴、幼儿期开始失聪的中度、中重度至重度听力损失者,在没有戴上助听器之前,都是听不清楚或基本上听不见声音的,因此,在指导他们利用助听器接受听觉训练时,首先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各种响声,每一动作都应附有相应的声音,使他们知道声音的存在,唤醒他们的听觉,引起他们的“听”声音(注意声音)的兴趣。“听到”与“听”并非一回事。“听到”只是大脑皮层对于声音刺激的反应,而“听”是人的一种主动的活动,除了听觉器官的参与外,还有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过程,是对某种声音的特别选择,需要保持某种程度的“集中力”和“持续力”。这实际上是对大脑皮层听中枢的锻炼。在“认识声音”这个阶段里,可以让小孩子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如门铃声、叩门声、闹钟声、洗衣机运转声、车辆的声、自行车铃声等等);各种乐器的响声、音乐声、言语声。目的是让小孩子知道自己已经处在有声环境之中。在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聋儿并不是按听力损失水平增大音量就能把听到所有的声音。尽管戴上了助听器,也还是有的声音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的。因此,最好让小孩子在听声音的同时,参照他们的曲线,细心观察他们对每种声音刺激的反应,看看他能对哪种声音有表示,对哪种声音无动于衷,从而切实地掌握聋儿的听觉情况,以利于往后的阶段“有的放失”,让小孩广泛地感受声音,习惯了声音的刺激之后,我们就逐渐引导他去“听”声音,向第二阶段──“记忆声音”过渡。使用小孩“听声音,就是我们家长有意识是引导小孩主动接受听觉刺激,乐意用耳朵去听,使听中枢经常处于“觉醒”状态。即无需特别的注意,也能自然地察觉声音。“觉醒”状态也是由于意识到自己而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这种“反馈”现象会使小孩自觉地发出声音,促进言语的发展。“听”的训练,最好是从听低频声音开始,因为绝大多数聋儿都能听到这类声音,这样会增强他们听音的信心。为了引起小孩子的的兴趣,可以适当地指导他做一些动作与听到的声音联系起来,频率就从低向中、高扩展。不过,重度听力损失的聋童,能听到我声音频(2000Hz以上)声音是极少的,因此,凡是给聋儿去听的音响,都必须请楚它的频率,力求“对号放座”,以免发生“听音渺小”的观象。
(2)记忆声音
记忆是辨别的基础,它辨别就得进行对照,所谓“辨别”就是使某一输入的声音信息“模样”与在记忆中非常杂乱的好些“模样”比较,对照,把最相似的挑出来,因此,聋儿记忆的声音“模样”愈多就愈有利于辨别听声音信息反复刺激后在大脑中形成了“模样”就是记忆。例如:聋儿最初在没有视觉参加下听到豉声时,他并不知道是打鼓所发出的响声,但当他反复听鼓声时,同时记他看到打鼓膜的动作时,鼓声与动作就会被记忆下来,在大脑中的声音了。对于其它的记忆,同样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但这只是短期记忆,因为“模样”会因被长期的“冷落”而淡薄,消失,在训练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今天让小孩认识了闹钟铃声,已经能在听到响声指出是由闹钟发出的,过了好些天,再让小孩子听闹钟响声时,他却面对几种发声物品不知所措,我们因此会埋怨聋儿的智力不健,记忆太差。其实,这由于我们在小孩子对某种“声象”形成短期记忆之后,没有使该种声象在小孩子的大脑中形成长期记忆的缘故。
(3)辨别声音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是相当困难的阶段,为了聋儿树立信心,我们往往是从辨别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频率低响度大的声音开始,如雷声,鞭炮声,门铃声,汽车喇叭声,中叫声,这些声音泛音不多,而基音截然不同。在聋孩学会辨听语声,在辨听语声时,应容许聋儿同时运用视觉(看话)因为有声语言是由于多种频率组成的,如前所述,聋儿即使戴上助听器,也不一定能接受所有的语言频率。辅音靠“看”,元音靠“听”这是有一定残存听力的聋儿辨别语声的一大特点。在辨别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当聋儿由于有能接受某些频率的语声而只听到断续的话语时,就会发挥“看话”的特长,予以援助,使大脑能较好地处理声音信息,把语义审别出来,对于中度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聋童,应该加强声调和语气的辨听训练。只有具备了辨听言语声调的能力,才能通过反馈作用纠正自身的发音。而辨别曲句,对辨听言语声调有极大的促进用,声音辨别的训练可包括以下项目:
辨别有无响声。
录音机的放音或中止。
听到响声后指出声源。
辨别两种声音是否相同。
辨别音组。
判断说话声与歌声;男声与女声;笑声与哭声……
在几个词语中,辨别哪两个的声音是相同的。
在两句相似的说话中,哪个音或词不同。
辨别两句话的含义是否相同。
听写单词。
辨别说话的语气。
根据言语的指示做动作。
听故事后回答问题。
以上项目,从易到难,从认识声音到理解声音过渡。一些家长由于急于求成,不管小孩的听力如何,不管内容的深浅,一开始就强迫聋儿辨听“爸爸”、“妈妈”、“老师”、“阿姨”之类的词语,殊不知,没有一定的辨听习惯和能力的聋儿,辨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章节是相当困难的。结果,往往使训练者感到焦急烦躁,被训练者灰心气馁。还有一种不妥的做法,就是对聋儿稍加提示,即让他听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应“到”,当小孩完成了这过程后,大人就以为小孩已经会辨听自己姓名的声音了。可是当你在他背后随意发几个音,小孩也同样会煞有介事地应一声“到”,这说明辨别声音需要经历一个细微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4)理解声音
听觉训练的最高阶段是理解声音阶段。只有理解声音,才会在大脑里显现声音的表象;只有听懂语言,才会理解语义,准确地回答问题。理解声音的训练,是以前三个阶段作为基础的。要想跨越前者而一开始就进行这项训练,向聋儿提出诸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多大?”“你听到我说话吗?”之类的问话要他回答,这无异于驱使呱呱落地的婴孩走路,是非常滑稽。在这种情况下,聋儿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莫名其妙地看看你;一是吃力地重复你的问话,因为他根本不理解你的话语音声的意思。一般来说,从认识声音到辨别声音,大多以物名语声为主要训练内容,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小孩既听到声音,也能看到物体,如“茶杯”、“铅笔”、“书本”、“桌子”、“雨伞”等等,“音”和“象”同时输入,便于记忆。“模样”在脑海中形成之后,再在这些名词前加上动词,变成了动宾短语。如“洗茶杯”、“销铅笔”、“抹桌子”等,听声音,看动作,加深记忆。这些短语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再现,小孩就会理解它们的含义并牢固记忆下来。动宾短语加上主语,就成了一个句子了,如“妈妈洗茶杯”、“小芳抹桌子”、“爸爸看书”,这样从简到紧,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短语到句子的伸展训练,小孩既明确每个音节的意思,又了解整句说话的含义,就不会指“鹿”为“马”了。
有人说:具体的好搞,抽象的难弄,聋儿对于那些没有表象的语声确实是很难理解的。如“喜欢吗?”,“要不要?”,“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之类。这是单凭意会而无物可看的语言,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让小孩体会理解。要想在你指定的范围内一本正经地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强迫小孩机械记忆,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闹出笑话来,聋耳的听觉训练,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游戏中进行。如:生活自理比赛,光听语句后看图等。有时,为了使小孩理解一个抽象的语义就得巧妙地设计一个场景或者及时地利用一个场合,让他在这个场合中体会有关的话语。以后,类似的环境再现时,又用语义相同而句式不同的说话让小孩去领会。如此多次训练,聋儿就能抓住要领,理解没有具体表象的语声了。当然,由于各地的训练起点不同,聋儿的听力和智力不同,训练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也会有所差别。不过,感情融洽是提高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这恐怕是确认的道理吧。
聋儿从无声世界到回归社会主流,在听觉方面,无论起步早晚,都必然经历认识声音,记忆声音,理解声音的过程,沿着四个阶段螺旋上进,要想超过其中一个阶段是极端困难的。至于能否完成全过程,完成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谁充其量只可到达某一阶段,那就因人而异了。
总之,听力障碍是聋儿最本质的残疾,根据儿童听力障碍的不同程度,采取有计划的不同手段,利用其残余听力,提高聋儿对各种声音的辨认、理解,称之为听觉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其能接受声音、注意声音,辨别声音方向,辨别声音种类(如辨别鼓声、琴声等),以及辨别声音的意思(如打铃上课),结合语言训练与健康人进行社会生活的交流,而不会改变听觉末梢器官的病变。
六、语言训练
听力障碍造成了聋儿掌握有声语言的困难。没有有声语言,他们很难与健全人正常交往;他们的思维大多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很难发展成为抽象思维;他们的个性、性格、感情等方面的发展也都受一定影响,进而对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为此,必须对他进行语言训练,以语言的发展带动身心的全面发展。
1.聋儿言语训练的目的和原则
言语是人类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有结构和有意义的,聋儿由于听不清楚或完全听不到声音,尤其是听不到别人的声音,故难于学会说话,不能了解别人的说话。所以,必须要有特别的指导和训练,才能与人沟通。指导聋儿说话,要有特殊的技巧和耐心。除了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利用残余听力之外,还必须指导聋儿学会观察到别人说话的嘴唇动作和脸部表情去了解其意义。所以,言语训练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即“接受”和“表达”双轨沟通。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
家长要掌握聋儿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个性、智力、家庭状况、发音能力等。
训练应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多利用实物和教具以引起聋儿的兴趣。
抓住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以鼓励称赞为组织训练的主要手段。
避免鹦鹉学舌的模仿,要让聋儿真正理解所学的含义。
刚开始时不要过多地纠正聋儿的发音,以免使其失去信心。对于听觉受损的聋儿来说,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学校无疑是一个训练聋儿学说话和与他人沟通相处的技能之地,但家庭却是一个实际体现所学技巧的场所,家长的作用与教师同等重要。教材应以日常生活、与聋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事物为主。
训练聋儿与指导家长相结合,学校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
2.聋儿言语训练的四个阶段和方法
婴儿从初生到七岁,是大脑生理发展重要时期。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在最佳期所受到的教育,有着无比的生命力,在人的一生中将起长期的作用。正因为早期教育是对人生智力的最初开发,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人的一生中学习语言最多最快的阶段也是在2~4岁的幼年期。语言生理学家把这时期称为人类掌握有声语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大脑的言语中枢的发育趋向完善,到十周岁则基本定型。从心理学来看,幼儿有自言自语和模仿他人语言特性。这种特性具有作为发音说话的自我训练的作用,但这种有利于学习言语的特性在幼儿期以后逐渐减弱,聋儿除了听力受损之外,其大脑的发育和生理物性跟健听儿童是一样的。因此,聋儿的言语训练,必须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期”。
聋儿的言语训练与听觉训练是互相结合、同步进行的。言语的训练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发音阶段一学说词语阶段一学说句子阶段一会话阶段。聋儿到了会说话阶段,已经掌握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话的言语,达到言语训练的目的了。
(1)发音阶段的训练
这是聋儿接受训练的最初阶段。在幼儿过惯娇宠任性的生活而从四面八方集合在一起,很难马上就进行训练。首要的工作,是想方设法使聋儿这个小集体产生好感,并逐步形成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情绪安定下来,使注意力集中上来。
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引导聋儿发音为主,使之进入自然发声状态和主动发声状态。初到学校(或训练中心)的聋儿,一般都有不愿发音或张口无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丧失了听觉的反馈作用,从婴儿期就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引起发声的兴趣,只有在情绪激动或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挤出没经过口腔发音器官改造的尖叫。我们知道,语言是凭借语音来表达的,每一个语言成分都有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而正确的发声法是按照本语言系统并依赖正确的口腔形式和准确的发音部位进行的。聋儿由于听力的损失,失去了模仿发声的机会,加上长期没有使用各发音器官,除了不懂得使用的方法以外,发音器官的功能日渐迟顿,不少聋儿的舌头比健听儿宽厚,活动不灵敏。即使是某些二、三岁后才听力减退或丧失听力的聋儿也有这样现象。所以,恢复他们发音器官的灵活性,教会他们发声的方法,是聋儿学习说话的根本,是我们训练聋儿的第一步,它和习惯配戴助听器,认识声音的听觉训练结合起来。训练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训练要在游戏的形式中进行,灵活多变。如师生互相引导发音。
多作有趣的拟声练习。
学习声韵母无需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顺序。韵母先教发音响亮的,极少发音器官参与的;声母先教发音部位视觉能直接感觉到的、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方式比较简单的。先学一、四声,后学二、三声。
学习声韵母的发音,少不了要与单词结合。但不要急于正音,以免对聋儿造成心理压力。只要他愿意发音,乐于发音就行了。
要注意分析并找出聋儿发声不准的原因,主要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着手。对于某些发高亢音的聋儿,还需考虑他听觉语言频率的状态。
运用多种感觉法,即听觉、视觉、触觉增加输入渠道,以利于记忆。
(2)学词阶段的训练
学说词语,既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的声韵母,也是为学说句子储备的材料。应该教聋儿学说哪些词语?怎么教才较容易掌握?由于聋幼儿的抽象思维不发达,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先教那些有实物或图片可表现的名词,由身上,身边开始逐步向周围扩展。并且尽量选择能向已学的声韵母靠拢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经常说,一方面正音有了依据。聋儿说得准不准容不容易正音,关键在于第一阶段时声韵母的发音学得怎么样。如果急于求成,一开始就教聋儿说词甚至说句,那么到头来,你教给他多少个词,怎么说他就怎么说,稍微改变一下形式,小孩就然不知所措了。而且,如果小孩没有拼音基础,今天教他时,他能模仿准确,以后,由于无据可依,印象不深,看到了图片或实物,忘记了应该样说,或者说不准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教聋儿说词,要注意让他掌握好声调。声调是说方言的人学说普通话的难点之一。每个单词的声调是固定的,声调变了,意思就不一样。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声调比正发音更加重要,名词可以学说,而抽象的词语,如“好”、“坏”、“喜欢”、“要”先理解后学说。要让小孩理解词义,不在于老师讲解多深,而在于多举例子。在小孩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名词以后,就要适当的解说一些常用的、造语能力较强的动词,与学过的名词相配搭,构成动宾短语。这样有几个好处:
以新的方式反复再现学过的单词
扩大了词汇量
为学说句子打下基础.
使聋儿对词语之间的习惯搭配有正确的概念.
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小孩都能音正调准.要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来提标准.对中度、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儿,我们尽量要求他咬字清楚。声调准确;而重度耳聋的孩子,我们主要要求他口形正确。至于发音和声调,不能过分强求,因为听觉限制了他;有个别也可能是发音器官障碍。但无论听力损失程度如何,都应该培养他的“唇读”能力。因为聋童由于听觉不佳生活中有“以目代耳”的习惯,视觉经常受到有意无意的训练。眼睛比较敏锐,“看话”(唇读)能力比较容易培养起来。他看着你的嘴唇动作,看着你的面都表情,听到你的声音,就更容易模仿。这样多渠道把信息输入,印象深得多。记忆牢固得多,效果也必然好得多。
(3)学句阶段的训练
聋儿学句,先经过发音阶段和学词阶段,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并大体上知道习惯的搭配。学前聋儿学句,没有必要跟他讲语法,什么主语、谓语、宾语之类。但是,我们让他表达意思,就需要是完成的句子,不能有谓语无宾语,或者有主语无谓语。如:听说话用字卡砌句。最好是以叙述句开始,用最简炼的词语,沿着句子的主干讲述现在、这里的事物与行动,这叫做行动的言语化。如果我们在学词阶段时就已经有意识地让小孩学会一定数量的“动宾词组”话。那么,只要加上主语就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了。对于聋幼儿来说。句子越简炼越好。但是,一定要重视语调的指导。否则,小孩说出来的句子发音虽然比较准,但全句都是一个调,没有高低,没有抑扬,别人听来很费劲,或者听不出意思,那就徒劳无工了。教聋儿说话,最忌让他死记硬背,一字不多,一词不少。譬如说问他“你今年几岁了?”就必定答“今年我6岁”不会在适当的场合下省去“我”或“今年”两个词,又如问他“你吃过早饭没有?”答“我吃过早饭了。”并不是真正的说话,而是“背”。别人听起来别扭,小孩的思维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行动的言语化”再提高一步,就是“经验的言语化”即讲述过去的事物、行动。由于比较抽象表达就比较困难。如“昨晚我看电视”、“刚才他举手了。”类似“昨晚”、“刚才”的词语,对聋幼儿是很难解答清楚的。需要所复的抓住时机启发他,让他逐渐去意会。从教聋儿说叙述句到说疑问句,又是一个提高,要使小孩学会疑问,家长就得利用各种场合向小孩发问,而且,要考虑到小孩已学过的词语是否足以组成回答的句子,例如,小孩回到教室,要去挂书包,你问:“你去哪里?”“我去挂书包”组成这句话的“我”“去”“挂”“书”“包”都必须是小孩学过,不然即使他明白你的问话也答不上来。
(4)会话阶段的训练
前面说过,言语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聋儿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活”的语言。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能唱一支歌,朗读颂一首诗,这固然是训练的效果,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不能在各种场合和生活环境中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灵活回答别人的发问,不能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到的事情,不能主动向对方提问,那么,这聋儿还不能算是已经康复。所以在聋儿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的基本句型,并且把数百个词语活用到这两个句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训练重点转移到会话阶段来。问与答是会话的最基本的形式。为了诱导聋儿说话,开始家长可经常作为提问的一方,根据聋校已掌握的词汇和经验、思维能力等,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引导他从叙述向描写发展,由讲述现在,这里的事物和行动扩展到讲述过去的事物和行动。由于会话是双向的思想感情的交流,问方和答方都不可能是固定,因此,我们不但要求聋儿能回答,而且还要求聋儿会提问。教小孩发问比教小孩回答困难更大。在小孩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能准确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无须处处要求他讲完整的语句。例如,问“昨天晚上你看电视了吗?”答“看了。”这样的回答就行了。因为一方面体现出聋儿已领会了你的问话,另一方面他已基本上答对了。我以为,只要问答得准确,音节越少越简炼越好。更无须严格地遵循语法规则去说话。因为口语并不见得每句话都非常符合语法才能使对方理解。当然,象“我饭吃”之类的语序颠倒;“穿书包”之类的词语配搭不就是另一回事了。这说明书第二、三阶段的基础还没打好。
培养聋儿灵活的会话能力,除了使他们掌握比较多的词不达意语之外就是让他有许多运用这些词语的机会了。家长不但要抓住与小孩会话的时机,而且要善于创造与小孩会话的环境。例如,看见聋儿穿上新衣服,就可以说:“你的衣服很漂亮,谁买的?”成人要主动、自然地发问,无须一本正经地摆开架子。在聋儿听清你的问话时,不要显出不耐烦的表情,要耐心地再说一遍、二遍,帮助他找出听不清的原因。在聋儿回答时,不要苛求他每个别音都说得很准,不要着眼于给他正音,只要语调大体正确,听出意思就行了。
在小孩的普通话,尤其是汉语拼音的声韵母掌握比较牢固的时候不仿教他一些地方语言。我们知道,语言环境对于学习有声语言是非常驻重要的。但是,如果聋儿只能用普通话日常生活用语,而回到家里或社会上所听到的大体都是地方语,不但不利于所学到的普通话的提高发展,而且用非所学,始终达不到与周围人交流的目的。如果教会他说地方话,能与父母、社会周围的人作简单会话,会使聋孩子对训练更感兴趣,学说话更有信心。
将言语训练分成“发声”“学词”“学句”“会话”四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说明聋儿学话经历的途径,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几个重点。这四个阶段不但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且各阶段的接合幅度是非常大的内容常常是交错的并非要等前一阶段结束以后才开始下一阶段。例如,教聋儿学说词的阶段,也会教他们用所学的词去组句,但主要还是让小孩掌握词汇,能读其音,明其义,懂得运用。在此要补充说明的是,教给小孩每个词语,要他真正地掌握(音和义),不在于你讲得多深,而在于以后再现的次数。
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从单字、单词至概念形成,句子、故事的出现,您可以用录音或其他方式记录聋儿的学习情况,从中发现聋儿的一点一滴进步及训练当中的不足,逐步地改进训练方法,掌握训练技巧,使聋儿早日能听会说,步入有声世界!
下一篇::如何培养胎儿对声音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