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训康复知识 > 浏览文章

聋儿康复教育中“大带小”的运用

(作者:熊莉   日期:2013年09月10日   加入收藏 )

 

一、“大带小”之“大孩子带小孩子”

由于聋儿康复教育机构所招收的聋幼儿的年龄差异较大,不像普通的正常幼儿园那样可以按照不同的年龄进行分班,而且每个聋幼儿的听觉状况也都不同,层次差异较大,于是我们在分班时便遵循了相似性原理“同和变异”的特点,把同一听力水平但不同年龄的聋儿分在一个班进行混龄教学,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与大孩子在一起玩,有依赖性,当孩子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无忧无虑的地开心快乐,因为他们不必看大人的脸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游戏、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带小”的活动时便利用了大孩子与小孩子在兴趣上的相似性和心理、年龄、能力上的差异,在一日活动中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小孩子跟大孩子,既满足了大孩子爱表现的欲望,又符合了小孩子好模仿的特点,从而达到“大带小”促进聋幼儿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效果。

(一)、就寝前后“大带小”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午睡和晚上睡觉前后都有许多幼儿自我服务的项目,如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但很多聋儿由于残疾的原因在家父母长辈都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更加娇惯孩子,什么都不让他们学着做,以至于孩子养成了什么都不愿意做、依赖性强的坏毛病,所以我们便宣布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衣、鞋、被穿放整齐,使“爱劳动”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正成为具体行为,然后谁做得好就可以到小龄孩子那里去当哥哥姐姐帮助弟弟妹妹们穿衣服、叠被子等。因为孩子都是喜欢成功的,这种渴望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的心情能够便促使每个孩子都会积极、主动地去练习。日积月累,孩子们朋友多了,生活自理能力加强了,同伴间的友谊友谊也加深了,更把帮助别人作为了一种乐趣和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做。久而久之,我们在“大带小”的活动中逐步将孩子不自觉的行为转变成习惯,又把自觉的习惯转变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改变了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的一些问题现象。

(二)、晨间操“大带小”有利于培养大龄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小龄孩子的学习意识。我们幼儿园招收的聋幼儿最小的只有一周岁半,这些三周岁以下的小龄幼儿没有学习的意识、注意力不稳定,尤其人少时更没有学习兴趣,而幼儿园又是以分班教学为主导致班与班之间的聋幼儿的交流较少。然而,晨间操时间是幼儿园每天都必有的一个集体活动的时间,于是我们便充分利用了这个集体活动时间让大龄孩子带领小龄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各类操节活动,为小龄聋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集体活动的教育氛围,这种氛围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一对一地大带小做各类操,也可以让孩子一个带一群,既培养了大龄聋儿的竞争意识,满足了他们喜欢表现的欲望,又让小龄聋儿在一种气氛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有愉快地去模仿、跟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很多时候我们让孩子教孩子的效果反而会比老师教孩子还要来得快,因为聋孩子与聋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相似的共性,孩子最能懂孩子,他们在一起是没有压力的,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孩子的学习也就相对有效。

(三)、晚间集体游戏等“大带小”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聋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责任感。聋儿交往的能力有较强、一般和较弱三种。同年龄的聋儿在一起活动时,一般和能力较弱的聋儿语言交往能力发展困难,但当他们与小龄聋儿在一起时就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因为他们有一种做哥哥姐姐的愉悦感和责任感,唤起聋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天性。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在白天开展,而晚间由于带班教师少均以集体游戏活动为主,往往是几个班的孩子并在一起值班老师和保育员组织开展集体活动。与其说这样层次不一的聋幼儿混在一起会显得杂乱无章不如说这更是为开展“大带小”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利用晚上的集体活动时间开展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比如:击鼓传花、抢椅子、摸人、切西瓜、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揪尾巴等等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而大龄的聋儿这时才是活动的组织者,让大龄聋儿带领小龄聋儿参与游戏,既为大龄聋儿创造施展才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又激发了小龄聋儿勇于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除了游戏外我们还放手鼓励大龄聋儿带领小龄聋儿一起进行看书、画画、唱儿歌、玩玩具、手工制作、写日记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都巧妙地以“大带小”的形式将教学要求、教育过程融为一体,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官教兵、兵教兵”,孩子之间交流了情感、建立了友谊、培养了能力、懂得了做人。所以说“大带小”活动实施“教、学、做合一”是孩子们玩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活动能力最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带小”之“大学生带小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普遍意识和整体素质也都随之不断地提高,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们也争先恐后地想要为我们这些残疾的聋孩子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为了将大学生这支庞大的队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实战才干,真正为这些聋孩子做些有意的事,我们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大高校团委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组织起各校有志于助残工作的几千名大学生志愿者,成立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部,并确立了“从小做起,从实际做起、从聋儿所需做起”的服务方针,开展“大学生与聋儿手拉手爱心结对活动”,长期进行“大带小”的结对服务,真正将助残工作落到实处,让助残不再是一句口号。

(一)、“大带小”结对助教分科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提高聋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园各班与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金华一中、金华教育学院、金华医科大学等各大高校的各个系结成爱心班,每周幼儿园开展音乐、美术、计算、实验、武术、书法等特长教学的时候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聋儿进行结对助教。如音乐课我们让音乐表演系和外语系的大学生一起教聋孩子学唱英文歌,逢节庆时给孩子们排演节目;武术课我们让男生较多的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带领聋孩子参加各项体育锻炼、编排武术节目;计算课我们让数学系的大学生个别辅导学前班和后续班的聋孩子的功课;实验课我们让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的志愿者给聋儿们做各种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还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而我们的聋儿普遍口齿都不清楚,我们便让她们专门对聋儿进行口齿清晰度的纠正;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绘画和动手能力较强,而画画和小制作又是我们聋儿最感兴趣且最有潜能的,于是我们便让他们教孩子们画画和手工制作,还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环境不布置,为聋儿创设一个美化、绿化、儿童化、语言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还有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孩子的卫生保健、健康检查、健康教育上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在这样的“大带小”活动中不仅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而且也让聋孩子在这种新鲜的学习模式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大带小”结对助教户外教学有利于提高聋儿的语言运用和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促进社会情感的发展。我们知道孩子都是喜欢户外活动的,喜欢大自然、喜欢热闹是孩子的天性,然而一个老师带一群听力残障的聋儿外出毕竟在安全上令人担心。于是我们便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资源,每周六、日组织大学生带聋儿到公园、游乐场、超市、广场、菜场、花鸟市场等各个地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在实物实地实景中反馈出来运用起来。在开展“大带小”结对助教户外活动中,我们不仅每周定时进行主题教学活动,而且还定期开展一些大小型的主题宣传活动。如在开展“我请你喝杯水、您和我说句话”的活动时,我们让大学生带聋儿到广场人流最多的地方,请每一位过路的人喝一杯水,只要求他们能和我们的聋孩子说一句话,既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心我们的聋孩子,也锻炼了我们聋儿的胆量并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在开展“你丢我捡,清洁卫生靠大家”的活动中我们让聋孩子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也能为创建卫生城市出一份微薄之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聋儿进行了社会公德的教育;在“把耳朵叫醒”的爱耳日活动中,我们通过宣传唤起广大民众的爱耳意识,同时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起全社会对聋儿这个弱势群体的关注;在“为了孩子的明天”、“同在蓝天下”“献一份爱心、筑一个工程”等大型助残公益活动中,我们让大学生和聋儿在杭州、金华等城市的各大广场巡回演出,向大家展示我们这群特殊的聋孩子们特别的才能,让聋儿也能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去勇于展现自己,让我们每一个聋儿都能健康、活泼、坚强、自信地成长。

(三)、“大带小”结对助教寻找爱心爸爸妈妈活动有利于满足聋儿特殊的情感需要并丰富聋儿的语言环境。来我们语训幼儿园接受训练的聋儿大多是外地的,他们从小远离父母,缺少一种家庭化、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和情感需要,于是我们便为这些离家较远的聋儿每人寻找一位责任心强、有爱心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当他们在本市的爱心爸爸妈妈。爱心爸爸妈妈可以每月1—2次来看望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也可以每月1—2次来接孩子回自己家过周末,这样的活动即让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饥渴的情感得到了滋润和升华,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加家庭化、生活化的语言环境,促进聋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大带小”之“大人带小孩”

聋儿康复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并且持之以恒的工作,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与老师的密切配合是聋儿康复的关键,我们在开展“大带小”的活动中让家长配合老师带动孩子即“大人带小孩”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一)、培训。聋儿康复除了在语训部进行康复训练外,家庭聋儿康复训练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为方便更多的家长对聋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我们专门成立社区服务部,为符合语训条件的聋儿家庭发放社区服务卡,并成立聋儿家庭联谊会。社区服务部为服务对象提供听力、语训、后续等等多方面的服务。服务项目有定期家长培训班、专家讲座、家长会、节庆联谊等,这些活动都鼓励家长带孩子一起参加,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为孩子做好以身作则的榜样。

(二)、沟通。幼儿园与家长齐奋进,共努力是康复聋儿之关键,而只有沟通才有互动与促进。然而以往我们都是重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每个聋儿的家长写信,及时向家长们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当天气转凉时,老师会告诉家长您的孩子现在的衣着情况;当孩子们在听力方面取得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时,老师们都会无一遗漏地告诉家长;开展了“大带小”的活动后,我们发现其实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为重要。于是我们要求家长每个月给孩子写信以鼓励孩子学习写信提高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要求家长每个周末给孩子打电话以训练聋儿的听觉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假期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在假期与孩子一起完成各项学习和训练。

四、“大带小”之“大环境带小环境”暨“聋健合一”

聋儿和健康的孩子一样好玩、好动、有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的身心都在发展之中,他们在智力、身体、文化、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塑造是等同的,而要让聋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正常地发展并不断提高语言的交往能力,为聋儿创设一个学习语言的正常语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大带小”的活动中我们有目的地组织聋健合一活动,让大环境带动小环境,不仅能让聋儿在有声语言和各种声音音响的刺激下使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器官的“代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残余听力得到开发和利用,语言能力顺利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相应提高,正确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而且还能使聋儿从小接触社会,了解正常人的生活,培养适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一)送出去。我们与正常小学和幼儿园合作,建立聋健合一的实验基地,把一些听觉和语言有一定基础的聋儿送入幼儿园、把康复的聋儿送入小学,让他们与所有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

(二)请进来。我们把正常孩子请到我们幼儿园开展结对活动,这种方式对聋儿的全面康复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都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健全儿童从小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

效果

经过三年的“利用各项资源开展“大带小”活动对聋儿语言学习的影响”实验课题的开展,我们重视“大带小”活动促进聋儿的全面发展,深入观察聋儿的言行,清楚每一位聋儿的个性,善于捕捉和挖掘计划外的最佳教育契机,用我们熟练的教育技能,为聋儿营造一个宽松、活泼、奋进的生活、学习氛围,使每个聋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聋儿语言的组织、运用和交往能力,培养聋儿团结、协作、独立、坚强、自信、与人共享、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实践证明通过“大带小”的活动的开展,以前很多聋儿出去时自卑不肯戴助听器、胆怯不愿与陌生人讲话等现象已经越来越少,现在我们的聋儿个个都自信大方,敢于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去向命运挑战并实现自我的价值,真正达到聋儿全面康复的目标。

回到首页
上一篇:口头语和书面语在聋儿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下一篇:音乐节奏训练对发音和语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