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中常见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教育中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分析。
个案表现:无理取闹,见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不给就哭闹不走。
分析: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听障而感到内疚和自责,为此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无条件满足,所以致使孩子认为什么都是他的,一旦不成,就哭闹不止,家长偏偏吃这一套,见孩子哭闹就满足,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哭闹是他达到目的的利器,而家长往往妥协了。
策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家人达成一致意见。必要的话,教师可以进行家访,或者让家中更多的人参与每次的AVT课程,以得到支持。
1、孩子哭闹时,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忽视、冷处理。或者家长故意走开,孩子哭一会,发现没人回应,几次后,孩子觉得这样没意思,达不到目的,而且哭得很累,自然就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了。
2、家长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需求,过度溺爱孩子。经常无条件的给孩子买各种东西,不管需不需要,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过度爱心。而应该把物品当作礼物,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都是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这样孩子才会珍惜,也会成为孩子的正能量。
3、家长做出榜样,在家庭中多创造分享时刻,让孩子懂得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从中会得到快乐,这样孩子也自然不会把什么都占为己有。
4、在互动中,如果孩子态度不友好,家长可收起玩具,或者停止合作,暂时停止孩子玩的权利,让孩子明白不能友好参与的,就会受到小小的惩罚。
二、幼儿行为习惯问题的分析。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无不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情绪、性格等等。因此,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在家里要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知道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同学中比阔;要让孩子有羞耻感,同时要知错必改;要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在社会上乐于助人。
做有进取心的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发号施令;对孩子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错误的行为要及时批评,杜绝言行不一致的行为。
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贴身侍从型。或者被称为“尿布型”双亲。他们总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婴儿,事必亲躬,总不放心。甘愿做孩子闹钟(即使孩子有闹钟,仍然每天早晨叫醒孩子起床)、怀表(即使孩子有自己的表,仍不时提醒孩子上学、吃饭)、秘书(随时提醒孩子做作业)。这种类型的父母基本上未能尊重孩子渐趋成熟的独立人格,过度溺爱,养成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坏习惯。
2.暴君型。这一类父母相信孩子就是打骂才能成才,要不然就会变坏。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孩子动辄得咎,不问青红皂白即加以过苛的责罚,同样地会让孩子养成不必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态度。尤其甚者,久而久之,孩子不是谨小慎微,就是形成反抗心理。
3.无限放任型。这一类父母对子女除生活外,一切不闻不问,孩子放任自由。这样不但让孩子错认为父母丝毫不关心他们,更严重地还会加深父母与子女的代沟。
4.关心尊重型。这类父母既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善尽抚养、指导和教育的天职,又能尊重子女的意见,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地与对方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不会简单的强加于孩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缺陷、错误,也不是斥责了事,而是耐心地引导,说明为什么错,怎么做才对。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要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亲力亲为,身教重于言教。
以上四种管教子女的方式中,显然,第四种是最好的,因为它尊重小孩独立的人格,又善尽父母教育之责。前三种方式均不可取。
三、家长不知怎么教的问题的分析。
家长总觉得孩子在课堂上,在老师那里才是学习,只有老师才能教育孩子。殊不知,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课堂之一,生活内容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教科书。语言最大的功能是沟通,而这是必须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的技能。听觉口语法中提倡“三无”——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内容,就是对孩子学习最好的诠释;因此家长完全不用害怕、困惑。
而家长的困惑往往是来自:孩子听不见、不会说,和孩子初期交流困难,靠手势、表情来完成,不会和孩子说话,不敢和孩子说一些有难度的内容,久而久之家长就被困住了,甚至懒得和孩子有语言沟通了。
把孩子当作一个健康的孩子,靠近孩子优耳,在适当的时机输入适当的语言,生活中遇到有意义的声音,带着孩子一起去多听听,多寻找,让孩子逐渐觉得声音、语言、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小年龄的孩子,语言输入以拟声词、重叠词为主,和孩子多玩互动性的手指谣、唱儿歌童谣、做小律动。句子要简单完整,把主要的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去重复。例如把“牛奶”一词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宝宝喝牛奶;牛奶好喝;甜甜的牛奶;妈妈冲牛奶给宝宝。
2、大年龄的孩子,如果刚佩戴合适的助听设备,在发展听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认知、沟通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例如,刚开机的一个3岁儿童,在开始发展听能时,可以设定让孩子以察觉为目标;同时在认知方面,可以发展认识“大和小”的概念,发展对物品的配对、事物的联系等方面的能力;沟通方面,允许孩子用手势沟通(孩子的沟通意识很重要),不要因为孩子打手势而打击孩子的沟通欲望。在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输入合适的语言,逐渐使孩子学习用语言来代替手势。
教师在指导家长时,首先提出的要求要符合这个家庭的实际状况,让家长觉得在家庭中容易完成。而不要使家长觉得脱离了老师自己就手足无措。一般在课堂上,老师要交给家长某种方法,一定事先要讲明目的,然后示范怎样做,在接下来让家长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有时家长会说家中无法完成,那么我们一定在了解现有条件后,再告诉家长如何在家中完成。
初期,家长可能会放不开,那么机构可以多举办一些让家长参与的活动,鼓励家长的积极性、参与性。例如:我与孩子共成长——亲子阅读比赛;每天晨检可以留出部分时间让家长当老师来引领活动,只要家长敢于走出第一步,那么就会逐渐放开禁锢,会教自己的孩子了。
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的现象分析。
每一个孩子在家长心目中都是最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超出孩子的现状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把不切实际的目标放在对孩子的教学中,当孩子达不到这个高度时,家长往往灰心丧气,这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进行阶段性的评估非常重要,通过评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现状,再根据评估结果,给孩子制定出合理的长期、短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孩子教学,使家长能明显看到孩子的进步,这种对比是纵向的,而非和他人横向的比较,使家长从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进而促进孩子的有效康复。
下一篇::生活中的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