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工耳蜗换机后的随想
人们喜新厌旧的情结,推动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在这个创新和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享受。电视从黑白带彩色到液晶到3D;计算机从286到现在的双核到平板;随身听从MP3到MP5;数码相机、手机更是一天一个新花样;从家用电器到汽车如此等等我们身边的这些高科技、低科技的产品都在在不停地升级换代着,而且每一次升级换代的产品都能给用户送来新的惊喜。
我们这些国产人工耳蜗的实验佩戴者从开机那一天起,也就眼巴巴盼望着耳蜗机的升级换代,盼望着在机器的更新中听得更好更多,能使我们更好地回到从前。然而,当我们的愿望变成现实,我们更换了凝聚着科研人员心血的国产耳蜗第二代语言处理器后,大多数实验者失望和茫然远多于惊喜和高兴。
我们的语言处理器升级后,拾音范围从70—75分贝提高到40—45分贝,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然而这个进步反映到我们耳中确实一片噪声,当外界很小的音源都拾入,人们讲话的声音反倒被盖住、被严重干扰了,多数病友都反应戴新机还没有戴旧机听得多听得懂了,大家感觉到的最大好处是耗电量大大降低,原来一对充满的电池最多用5个小时,现在可以用10个小时左右,很方便我们外出活动。新机器连接线的插头比原来个头大了许多,看起来结实了,但不方便携带而且极容易使插口松动,我的机器就出现时通时断的毛病了,很是焦心。
换机前我戴旧机在家里和老婆看口型交流能听懂85%以上,现在戴新机一月半过去我最多能听懂她说的15-20%。为此我和很多病友都曾经有过“把旧机器换回来”的愿望和呼声。
理论上讲升级产品都该好于旧产品,公司花钱、科研者花心血来升级一定是为我们“锦上添花”的,绝不是要我们“回到解放前”吧!回想戴旧机的一年时光,从开始听不懂到后来安静环境下看口型一对一交流也是在多次调试和逐步适应中越来越好。所以我暂时打消了“换回旧机”的念头,坚持着佩戴,在时刻的吵杂中练习着,辨别着,我依然相信效果会越来越好,会比从前更好。
其他产品的升级换代其效果研发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并根据其感受不断向更好完善。而人工耳蜗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就是研发人员自己不使用,他们把握的是理论依据和理论效果,其实际效用的好坏只有我们聋人才知道。所以我希望研发者重视和自愿者的联系与沟通,多倾听佩戴者的感受和意见,及时解决佩戴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自愿实验者专业性指导,增多对新机器的调试次数,(旧机开机后一月左右调一次,连调了5-6次,每次调试后都有听力和辨别力的提高。而更换新机调试后叫我们半年后再第二次调试,现在大家有普遍觉得效果不好,更需要多调试改善呀!)已达到研发者和佩戴者都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
关于对机器的调试作用和好处我是深有感触,除换机那天调试后,戴上新机器一月内我又私下找重庆西南医院陈小宏调音师调试过三次(其中两次还是在他下班以后),而且每次都有改善和提高。陈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对我们聋人的理解、关爱、负责的举动真叫我感动和敬佩不已。
国外的人工耳蜗已经升级换代好多次,技术完善成熟,但费用不低,国内的耳蜗才开始起步,但这一步让众多国内患者看到了物美价廉的产品的曙光。但目前中外产品的差距不小,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先进缩小其差距,离不开科研者,医生和自愿者的共同努力。(但我们这批自愿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被忽略了!)
不管中外,接受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人体试验都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表面看来自愿者在经济上“站了便利”,其实他们是冒着牺牲自己整个和部分健康的风险为更多的病人早日康复铺路,所以公司也好医院也好应该加倍关怀这些奉献者,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对产品的改进和提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下一篇::佩戴耳蜗八个月经历脑膜炎耳聋的朋友请特别关注骨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