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还是那个耳朵,耳蜗还是那个耳蜗
安装人工耳蜗到目前为止是我这样语后双耳极重度聋人能听到声音进而听懂些别人说话的最后路径。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一个或进口或国产品牌装机,这只是重建听力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达到和别人顺畅交流的期望,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啊!
不管什么品牌的耳蜗,只要产品工程质量和植入手术没有问题,开机后患者都能听到声音这是肯定的,但能不能听懂别人的语言这真的难说。尽管每个品牌在推销宣传时都会有本产品很成功的数据支持,但别忘了,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样本获得的统计数据是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据我所知有装进口货人的听不懂,有装国货的人也听不懂,人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因素,哪怕产品说95%的成功率,对个体而言你也可能就是留在那5%中的倒霉者。所以装机前真的不能把期望值定得太美好,一旦失望,你会连戴机听声音的心情都没有(因为这声音不会那么美妙受听)。
接下来戴机刺激和训练,不断调试,慢慢学习适应,才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达到与别人顺畅交流的效果。关于戴机训练我原来写过《坚持戴机,别做狼孩》,现在只想说说---调试!
植入力声特耳蜗两年多,用了公司的一、二代产品,先后调试过近二十次吧,我真切感受到调试对于戴机者的艰难性和重要性不亚于手术的成功完成。耳朵还是那个耳朵,耳蜗还是那个耳蜗,调得好与不好,对于戴机者听力重建极为关键。我在想我们一些朋友装机后听得不理想恐怕就与调试有关吧。
每一个患者的病因病程和神经损害不同,反映到调试中就是频率的分配不同,理论上每一个患者都有一条最佳的频率分配曲线在那里等着,调机主要就是患者配合调音师通过说听和调试去找到它,并和其他技术参数最优化组合,使戴机者达到听清楚,听懂听效最佳结果,但是说者容易做者难啊!
调试要受产品技术等级的影响,受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试经验的影响,受调试环境的影响,受患者表述能力的影响等等。再好的调音师他也不能亲身体验患者戴机听到的声响,必须通过患者的语言反馈(只说语后聋)来判断,来修改各种参数,然而,由于患者听到的声音往往和他记忆中的声音大有差别,在表述上就难做到准确,比如就音量大小上要听出“很小”、“小”,“大”、“大而舒适”就有不少困难,患者不能准确描述,肯定影响调试效果;调试往往在安静环境中操作,调好后戴机到自然环境中听得感觉又有不少差别。再说影响戴机者听力的除了频率还有好几个参数,要找到多个因素的最佳组合更是困难。
我想现在而今眼目下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反复多次调试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哦。
我戴力声特第一代机时,共调试了7次,第七次调试后才感觉比前几次有大的提高,达到与家人安静环境下看口型交流(这是我的期望值)能听懂7-8层,对不熟悉的话能听懂5-6层。
戴机一年后使用公司升级产品,新机灵敏度提高,拾音范围更大,听到的声音更多,耗电量大大降低,但与原来的感受有不同,肯定频率分配也不同。由于调试次数不多,反而感觉能听懂的比原来减少,使我好长一段时间郁闷之极。
本月十三日公司专门安排我到上海调试,在技术人员赵建龙热情关心和细心指导下,用了三天时间调机。多次在安静环境调了马上到其环境适应感受后又再调试,反复8-9次调试后感觉真的不同。回家与家人交流感觉比原来最好时还强,特别是戴机看有字幕电视剧很轻松的听懂演员的对话,(原来就是看字幕只听懂很少,现在几乎每句话都能听懂,听得出男女的差异,不同人的高低音这点对于我这个聋人真的很开心,) 我这次上海的调机经历 充分说明调机对戴机者的听力重建重要重要重要。戴机的患者一定要重视、特别是耳蜗公司更要高度重视这个过程,通过不断安排患者调试,提高他们听力重建的水平。他们听得越多越好,就是对公司产品的最好肯定和最佳宣传,远比好看的统计数据令人信服。
耳朵还是那个耳朵,
耳蜗还是那个耳蜗,
坚持戴机你别放弃,
精心调试才听得多。
一般来说,每一个患者只装一个公司的产品,每个人也就只有自己的感受,我愿装人工耳蜗(不管啥产品)的朋友重建听力都如愿以偿。
下一篇::关于参加此次力声特耳蜗活动一些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