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
一、引言 今年笔者访问30多位成年聋人和10多位聋儿家长后发现:最近20年中国聋儿康复事业和助听器技术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家长对聋儿的期望值普遍来说相当低,不了解手语对聋儿获得语言和知识经验的作用。在50-70年代家长送聋孩子去聋校上学是为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自食其力,而且他们愿意和聋孩子使用手语,为的是交流方便;然而现在的家长通常送孩子去康复中心为了学说话,能喊出爸爸妈妈就满足了,还害怕聋孩子学了手语就不学开口说话。结果很多全聋的孩子听懂的东西很少,又不会看手语来接受知识,引起智力和语言发展滞后,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独立意识和心理情绪发展的比听力好的孩子和从小学手语的聋孩子差一大截。 一些聋孩子幼时受父母的支配学说话而没有学手语,但是他们长大成人有了选择交际语言的自由和权利,绝大部分人选择使用手语和手语翻译服务。这是因为聋人用手语交流没有障碍而且使他们充满自信、轻松和愉快。因此,让聋孩子早接触包括手语在内的双语是必要的。 二、双语:中国手语和汉语 操双语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两种民族语言自如地交流。对聋人来说,双语指掌握一种聋人手语和一种民族共同语。这个概念应用到聋教育领域,首先应看到:聋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语言----手语,还有与这种语言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聋人群体相信"除了听,聋人可以做任何事",世界各地有聋人协会,每年9月第四个星期天是国际聋人节,聋人还有专用的设备如助听器,聋人电话和手机,震动闹表,闪灯铃等,聋人与聋人结婚也是由于他们有共同语言----手语交流。因此,手语作为聋人的语言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中国聋人掌握的双语是指中国手语和汉语。中国手语是中国聋人通用的交际语言。沈玉林从语言学角度下定义:"手语是聋哑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形式(手的形状、位置和运动)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一般来说,手语包括手势语和手指语,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聋人群体都有自己的手势语词汇集和手指字母表。中国聋人协会编撰的《中国手语》一书只是收集部分中国手语词汇。 中国手语的手势语可以分为两类:(1)以模仿动作、形象、事物的形状等为主的自然手势;(2)在自然手势基础上加上部分代码手势、模仿汉字和拼音字母形状的指式而形成的人工手势。聋孩子凭视觉完全无障碍地接受手势语,且容易模仿,也学得快,看多了自然就会创造手势和表达自己的意思,尽早和尽快与父母和其他人直接交流,早开发智力。特别指出的是,聋孩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他们的父母经常用手语交谈,周围有人常常用手语和这些聋孩子对话,孩子和父母一起看手语图和手语电视录像节目)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手语,并很快使用手语来与人交往,学习知识和识字读书。 中国手语的手指语也分为两类:(1)按照《汉语手指字母表》用一只手比划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一个指式,连续变换指式来拼打出音节或词,就是单拼字母指语;(2)同时用两只手,右手比划声母指式和左手比划韵母指式,一次就看到一个完整的音节或词,就是双拼汉语音节指语。它是沈家英和周有光在《汉语手指字母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的并在1975年提出的。它符合汉语音节声韵结合的特点,使用者一次用双手(右手声母和左手韵母)直接快速有效地拼出一个有意义的音节,配合看口形,能准确地把讲话人说的每个词用双拼汉语音节指语同步传译出来。 汉语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对于聋人来说,掌握书面语是重点;而口语教学以掌握汉语拼音来知道字词的大概读音为基本点,发音训练是次要的,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聋人掌握好书面语就在使用汉语方面扬读写技能之长来补(避)听说技能之短。语言是人们通过听/说口语、看/比划手语、和读/写书面语等不同渠道来沟通外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工具。 多掌握一种语言就是多一条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如今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本族语还要学习所在国家的多数民族的共同语,这里有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扩大交流和分享信息资源的需要。聋孩子要和其他聋人交往以获得聋人自强自立的经验,也要和健听人交往(利用手语翻译服务),通过交往来扩大知识面和增强自我意识,因此,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提倡聋孩子早接受手语和书面语的双语教育。 三、手语在双语中自成体系,与书面语平起平坐 手语是一种语言,在现代语言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因为聋人群体的交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聋人群体中约定俗成和代代相传的。语言是人们给客观事物、主观意识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贴标签,用这些标签(语言符号)来思考和交际的工具。同一个事物有很多不同语言的标签,正因为不同语言可以描述同一个事物和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不同语种之间能够互相翻译交流的。 语言有物质外壳、建筑材料和建筑规则三方面基本要素。有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文字语言是以文字符号为物质外壳;而聋人手语是以手势动作表情为物质外壳的。 有些语种只有口语形式没有书面语形式。手语也没有直接记录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符号的书面语。口头语、文字语和手语都有丰富的语汇。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有相同的语法规则,因此被看作同一语种;但是,中国聋人使用的手语和汉语在表现形式、词序、虚词的使用和其他内部结构规则有诸多不同之处。中国聋人使用手语时为了强调把主题词提前和把否定词后置而改变词序,手语通常省略代词而用眼光和手移动的方向来表示,有时省略虚词而用空间定位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施事与受事关系,比较关系,位置词序等),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表示句子种类(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还把副词和形容词融入动作的时态变化和用表情显现喜怒哀乐等程度。因此,中国手语和汉语书面语被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这里称作"双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是最困难的一部分。一些聋人和别人直接用手语交流很顺利,用汉语书面语笔谈也比较流利。 但是,如果让这些聋人把写的话清楚准确地翻译成流利的手语,或者把手语交谈内容翻译成流畅的汉语比较困难,因为在这个翻译加工的过程中手语需要调整词序突出主题词(因为手语无法用重音强调重点词,有时为了很快看明白要讲什么,先把一个主题词无条件提前,然后描述它)和需要增删部分词语(例如:"非常美丽"只比划"美"一个手势,同时配合非常肯定的表情就是非常美丽的意思),而翻译成汉语书面语也要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来调整词序和补充修饰词从而把表情和手势动作变化的形态描述出来等。如果把写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直接念出来,就不是翻译。同样道理,借用手语词汇,把写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直接比划出来不是翻译成地道的中国手语。 在其他国家手语和书面语也是被看作"双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人们同样使用英语书面语,但是美国聋人使用的美国手语不同于英国手语,也不同于澳大利亚手语。在美国聋教育领域,"双语"指的使美国聋人掌握美国手语作为第一语言和英语书面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只适于部分有这方面素质的聋人学习)。美国手语在表现形式、词序、虚词的使用和其他内部结构规则不同于英语;它不是按照英语比划,也不是用手语辅助英语口语的交际方式。聋孩子从小接触地道的美国手语为以后掌握阅读写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认知基础。一些欧洲国家如瑞典、丹麦、和英国的聋人双语教育观念也是让聋孩子一方面早学手语,手语作为主要交际和教学用语;另一方面,用手语讲解意思来学习所在国家的通用语言(以书面语为主,口语根据聋孩子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四、手语在双语教育中的价值 双语教育是指让孩子从零岁到青春期之间早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利用这两种语言来与人交往,学习知识经验和阅读写作。聋孩子可以用手语和汉语书面语学习文史地数理化,听力好的孩子可以用汉语和英语学习文史地数理化。双语教育也是让孩子利用一种从小就轻而易举地获得的语言(母语)去学习掌握另一种语言,用这两种语言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并与各种人交流。在四川凉山彝族社区长大的彝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获得彝语,利用彝族语文学习汉语语文,用彝汉双语学习广泛的知识,既能和彝族人交流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能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交流了解国家形势政策。那么同样道理,聋孩子可以利用他们一种从小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的语言(手语)去学习掌握另一种语言(如书面语等),更好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并与各种人交流。 聋儿的语言训练其实应该包括说话训练和手语训练,二者兼有之,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应该分开课时和教室进行训练。一些聋儿康复中心不肯让聋孩子早接触手语,而是先教孩子字母和发音,孩子不理解字母和发音的意思,就难以掌握,像"鹦鹉学舌"一样枯燥费力。聋孩子带上助听器仍像筛子或漏斗一样听不到很多频率的声音,也就听不懂,不能自然而然的听懂大人和小伙伴交谈。此外,助听器把环境的噪音也扩大了,妨碍孩子专心学习和集中精力读书。为了让没有足够的听觉经验供模仿和理解的孩子开口说话,大人像训练鹦鹉一样反复纠正他们的发音,结果耽误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 根据南京爱德基金会办的聋儿双语实验班的经验,聋人老师在聋孩子3岁起用手语讲故事、辅导他们读书、解释字词意思,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和语言积累。这些孩子在此基础上学说话和读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在5、6岁时掌握熟练的适龄的手语,敢问会手语的参观者很多问题,还会汉语拼音和认字写字。他们的语言、交际、知识、智力和情感发展水平接近于同龄的听力好的孩子。 五、手语-汉语双语教育的两种模式 双语教育以孩子获得两种语言,并能用来交流和学习,技能都达到或接近熟练程度为目标。通过早期双语教育,健听的孩子和聋孩子都可成为熟练的双语交流者,能分别用两种不同的语言熟练自如地描述他们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孩子们的自身素质和成长环境条件不同,他们获得双语的进程是多样化的。 (一)并列冰山模式:"双语"同时起步,同步发展,有共享的知识经验作基础。见下图,实线三角表示第一语言,虚线三角表示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双语共同的知识 (重合部分) 这种模式中,父母通常是熟练的双语者(比如:会手语和汉语,会汉语和英语),并且坚持经常用双语和他们的孩子交流,让孩子接触事物,给实物和图片配上双语标签(手语图片和文字标签)。这些孩子自然而然"耳濡目染"地获得这两种语言。 (二)正倒金字塔模式:手语作为聋儿的第一语言,呈正的金字塔形状;而汉语可以成为第二语言,呈倒金字塔形状,见下图,实线三角表示第一语言,虚线三角表示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 双语共同的知识(重合部分) 第一语言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一先一后,也就是开始先学一种语言,另一种语言起步稍晚。比如:一些父母发现孩子耳聋以后赶快学习手语和孩子用手语交流沟通,还有的家长和孩子在开始时一起创造自己家庭用的直观形象的手语,稍大一些再开始教他们发音和认字。 (2)一快一慢,也就是在某一段时期,一种语言学得快,另一种语言学习进度稍慢,后来调整进度。孩子视觉敏锐,模仿直观形象能力强,在1岁和3岁之间就会看懂和使用日常用的手势和相应的口形,于是先掌握丰富的手语词汇和具备较好的语言交往能力,到学习汉语拼音和识字的时候再加快汉语学习的进度。 (3)一主一辅,最初以一种语言学习为主另一种语言为辅来学习文化知识,到后来使第二种语言反辅为主。耳聋的孩子在学龄前先集中学手语为主,认字为辅,用手语交流能讨论不在场的人和事物,配合画图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配合表情能够倾诉喜怒哀乐,到入学年龄就能和同龄的健听孩子一样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认识200-400个汉字(以掌握字形和意思为主)同时具备提问和理解能力的时候再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和字词的读音。 六、实施中国手语/汉语双语教育的基本条件 聋儿获得双语成为熟练的操双语者,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孩子本身的生理状况和心理需要是他们获得双语的基本条件。一般人靠听到词和看到的实物结合来明白听到的词的意思,然后模仿词的发音表达一定的意思,从而获得语言的。如果听得到词却看不到实物,可以用手触摸知道说的是什么东西;因此盲童获得有声语言且与健听人交流没有障碍。聋童就不同了,看到东西但是听不到别人怎么说也就不知道怎么说;有的能听到一部分不够准确,发音也就不准确,比如听"褥子"听成"路子",就把"褥子"说成"路子",大人误认为孩子说话不清楚。这些例子说明聋人有听力和口语交流障碍,但是不完全构成语言障碍;这是因为大家用手语和文字等视觉形象与他们交流,可以逾越听力和口语障碍。聋孩子用眼睛看手语或文字,用手语"说"或用笔写给人看,就没有语言交流障碍了。好多聋孩子发音器官尚好却不肯开口,是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残缺不全的声音,分辨不出说的是什么,还不懂声音的意义和说话的意思,就无法模仿发音。大人逼孩子开口说话逼急了,聋孩子只能模仿口形来应付。根据周弘的描述,周婷婷第一次说出"饼干"是类似"布单"的声音,而且是在饿极了要吃饼干而奶奶坚决不给的情况下,婷婷哭着开口说出的"布单"两个含混不清的音才得到一块饼干。学习说话对于有残余听力的"神童"周婷婷都这么痛苦费力,何况中国大陆的80万聋儿呢。后来,周婷婷在大学毕业论文(收入张宁生主编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表达她要学手语的渴望。这说明手语能给聋人自信和获取完整信息、充分交流的权利,而且聋孩子掌握手语才能真正豁达地接受自己耳聋的事实。 其次,社会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对孩子获得双语影响很大。孩子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观察和体验,是获得语言的基础。"狼孩"被狼叼走与狼群居,学不到人类语言交际习惯。久在原始森林和深山旷野隐居的人语言词汇比较贫乏。聋孩子如果没有遇见过其他聋人,就不会知道手语。 重要的是,聋孩子必须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接触使用手语和汉语的人。这些人给孩子看实物后分别用手语和汉语语言告诉孩子这个实物的名称,经常面对着孩子描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给孩子讲故事,孩子逐渐模仿他们的语言。 孩子也需要及时从大人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从而纠正语言和概念使用上的错误和巩固正确的。 为给孩子提供中国手语/汉语双语环境,搞双语教育项目的领导和教师要会手语能直接与双语班的孩子交流,还要多聘请聋人教师来给孩子做语言和人格的榜样,会手语的健听人还要在教室里和有聋人在场的地方打手势和其他健听人交谈。这样做不仅是尊重聋人,使孩子从小体会到使用手语是正常的和受尊重的,而且使聋孩子像健听孩子旁听大人说话一样自然地获得交际语言和经验。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聋孩子从小接触直观形象的手语,很快明白意思并用来交谈,对他们学习口语和识字有很大帮助。手语可以作为聋孩子自然获得的和聋人交际的第一语言,也可以成为后天耳聋的人和健听人学习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中国尽早对早期聋儿进行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是有利于孩子早获得语言和交往能力,加速他们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双语教育项目也应该把动员家长参与和推广普及手语的工作一起来抓,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群体和尊重聋人的语言----手语。 (责任编辑:聋人在线) 上一篇::谈聋人手语与聋人教师的作用下一篇::略观双语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