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语知识 > 浏览文章

论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的内涵及相关类型

(作者:轶名   日期:2015年06月23日   加入收藏 )

聋人由于听觉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语言,一种不同于听觉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手语。作为聋人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权威史多基博士(Dr. William C. Stokoe, Jr.)对手语进行研究,得出了手语是一门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结论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语言学家也都对本国的手语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聋人手语可以表现出自然语言所具有的所有的重要属性。

[1]在我国,对聋人手语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手语是聋人交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2]一些关于手语理论研究方面的著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手语研究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

对于聋人而言,手语的作用是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为聋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聋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手语的作用又是非常明显的。尽管手语是在聋人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聋人并不是天生就会打手语的,聋人的手语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3]为了让聋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属于自己的语言,能通过手语规范流畅地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必须对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进行认真地梳理和归纳,寻找一定的规律,以便让聋生更好地学习。

一、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

普通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是人类世代习惯形成的在思维、交际、继承文化等领域最重要的信息工具,是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结合的又可以用文字形式转换的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符号系统。[4]概而言之,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通常称为语言的三要素。而手语不是有声语言,是形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的语言系统是以视觉──动作的管道而不是听觉──发声的管道作为沟通方法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手语的三要素是指语形、手势和语法。[5]比如说“民族”一词的手势为: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并转一圈;一手五指指尖向上,先张开后捏合,表示一个组合的单位。[2]可以看出,手语是一种以手的动作配合相应的表情、姿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其手的形状、手的移动方式、手的位置、手掌的方向甚至包括面部表情等,每一个因素都左右着手语意思的表达。

参照普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我们对手语的“语形”进行了定义:是指手的外部形态,包括手的形状、手的位置、手的动作和手的方向,甚至包括面部表情、姿态等。有学者研究将“语形”称为“手语语素”,指手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构词单位。笔者认为,称“语形”更形象,更准确。依据是:语言中的语素是“构成词的成分,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构词单位”(《辞海》),尽管手语也是用一系列不同的手势形状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结构单位来表达意义的,但就一个手势而言,比如“人”,是一个语素,但作为一个手势,它依然可以进行分析,所以称手语语素很容易混淆;其二,从语言的三要素来看,语形相当于“语音”,手势相当于词汇,这样对应研究比较合理科学。本文仅就手语的语形类型进行重点论述。

二、手的形状(hand shape)

所谓手的形状,即手的基本指式及构形。具体而言手形是手指关节伸屈和以各种方式互相接触而构成的一定的指式形状包括握拳。[6]世界各国聋人打的手语中很多手形是一样的,但也有不一样的手形。比如打一个手形“床”:双手食指、小指向上伸直,中指、无名指与手掌成直角,指尖相触,拇指自然微曲,搭成床形状,这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手语中是没有的,中国有这样的“床”的手势,约旦也是这样打的手势。另外,印度有这样的一个手形,打的是“8”:双手拇指、食指捏成圆圈相接触,在中国手语里就没有这样的手形。[6]

从目前我国聋人交流所使用的手语来看,参照《中国手语》的词汇来对手语的手形进行分类,按指头组合大致可以将手形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一个手指伸屈,如数字“1”,就是伸出食指,表示“1”;再比如“好”,只要伸出大拇指。第二类是两个手指伸屈,比如数字“8”,就是伸出拇指和食指,模拟大写数字“八”的形状。第三类是三个手指伸屈,如“除号”,就是拇指、食指加中指,搭成“÷”的形状。第四类是四个手指伸屈,如字母“B”,就是通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来完成这个手势的。第五类是五个手指伸屈,如“捻”这个动词,就是由五个手指相互捻动的手形。第六类是拳,如字母“M”的指式,它的手形就是拳形。按手指屈指的形状来分类,就会有握拳、平掌、手指头伸开、手指屈、手指圆环形等。

此外,还有根据具体事物形状的不同而形成的类标记手形,如表示条形、方形、平板、筒状,分别有不同的手形。就“拿”这样一个手势,就会因为所拿的东西不同而不同,拿书的“拿”、拿笔的“拿”、拿杯子的“拿”,是同一个手势“拿”带了类标记手形的几个具体形式。[7]

三、手的位置(location)

所谓手的位置即手语打出时位置的所在。同一个手形,它放在不同的位置,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干”的手势,左手食、中指与右手食指搭成“干”字,如果放在肝区这个地方,就变成了肝脏的“肝”,同一个的手势放在了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了不同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要指身体的某个器官的话,我们手形一样,位置是完全不同的,指鼻子就是鼻子,指腰就是腰,这是位置不同,所表示手势的意思也不一样。再比如说,表示加减的“加”,这个手势是拇指与食指交叉,它只能自然放在面部前方,并保持与身体的一定距离。倘若将这一手势符号贴在额头,则表示“医生”的意思;若放在胸前,则表示“基督教”的意思了。所以说,手形位置的改变会使该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发生相应的改变。

可以看出手的位置在手势中表现得相对严格,如果对手的位置在不经意间变化,往往会产生歧义。例如,一手握拳,手背上四个指关节所在的隆起的部位由食指到小指依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而这个位置不能稍有差错。[8]而单就伸出一个小指,由于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能表示出脏、丑、冤枉、阴谋等多种词义。

根据《中国手语》所列举的5672个手语单词的分类统计表明,手的位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是自然放在胸前,如“汽车、蝴蝶等”;二是置于手的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心),如“新、旧”“中旬、下旬”“珍惜、宝贵”等;三是置于面部不同的位置(前额、太阳穴、脸部、耳部、眼部、嘴部),如“记忆、麻烦”“思想、希望”“耻辱、厉害”“聋人、服从”“摄像、奇怪”“汇报、透露”等;四是置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胸部、腰部、肩部),如“犹豫、害怕”“管理、美国”“任务、昨天”等;五是是置于身体的两侧,如“立正、稍息”等。

    四、手的动作(motion)

所谓手的动作即打手语时的动作的组合、速度、力量等。由于手的动作的变化,赋予了手语以活力和美感,正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接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时动情地说:“手语是一门很美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手的动作使手势符号的整个系统更趋完善,使手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8。

同样,因为手的动作的不同,使得手势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不相同。比如“Y”这个手形,加上不同的运动可表示“来”“去”,外翻表示人倒下,表示“死亡”。在中国手语中的“买”和“卖”就仅仅是因为手的运动的方向相反而表达了相反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打“盲”这个手势,(加手语说明),而如果动下来就表示“哭”。而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手语中是举不胜举的。

根据打手语时动作的组合来分,手的组合动作可以分为心形(善良)、弧形(华侨)、人字形(人民)、“∧”形(学校)、“公”字形(公主)、腕部旋转(电风扇)、边移动边张开五指(传统)、边移动边握拳(招收)、边做弧形移动边连续张开(花圈)、握拳屈肘胸前交替动(动机)、指式组合(孤僻)、握拳在另一手掌心缓慢转动(摩擦)、食指互碰后缩回(适应)、指尖相对反转(别扭)等。

根据打手语时动作的速度来分,手的动作可以分为一顿一顿地移动(明星、级别)、左右移动(导师)、转动(交替转动、顺时针转动、前后互相转动、折叠状转动)(商人、园丁、经纪人、屏风)、微移(对手)、快速移动(迅速)、掂动(笊篱)、点动(蜂窝煤)、翻动(日历)、迅速收回(惹)等。

根据打手语时动作的力量来分,手的动作可以分为微动(弱)、移动(弟弟、先锋)、划动(新、姓名)、微微划动(孤儿)、贴近(亲戚)、用力一振(坚强)、晃动(弱者)、波纹状移动(盲流)、微按(保育员)、敲打(副手)、游动状移动(俞)、捻动(面粉)、甩动(蛋)、抖动(冰淇淋)、捏动(沙发)、弧形移动(首饰、背包)、轻轻抚摸(爱)、扳动(温柔)、摆动(否认)等。

正因为手语有了不同的动作,才会让人觉得手语很有活力,很美,就如同手指的舞蹈一般。而要想将手语漂亮流利的表现出来,就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节奏感,使我们的手势动作连贯、流畅、轻松自如。[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加训练,以达到娴熟的地步。

五、手的方向(orientation)

所谓手的方向即手掌或手臂的朝向。手语的动作要素决定了手语的方向要素,每个动态的手势都是一个动作,而做每一个动作都必然有方向,没有方向的动作是不存在的。动作的方向与动作本身的关系恰如形状的位置与形状本身一样相辅相成。比如说:“帮助”的手势是双手作掌形,手心向前,置于胸前,前后微动。如果这个动作由谁的方向发生(手背方向),就意味着“由此人帮助”;这个动作朝着谁的方向做(手心方向),就意味着“帮助此人”。提供帮助者和接受帮助者都完全依“帮助”这一动作的方向来给予区分,在手势中,完全没有必要为施事者和受事者特设一个专门的手势符号,动作的方向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8]

再比如“放学回家”,父母在家对孩子讲时,这个手势就是从外往内打;在学校里老师说,五点了,你要早回家,就是由里向外打手势,这个手势的方向是有区别的,因为讲话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看”,汉语里要说“我看你,你看我”,在手语里只是一个手势,只是方向不同,不必说“你、我”。我们必须承认这就是手语的一大优势所在。

我们知道,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语言(语言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结合而成。语音(语形)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成分的内涵。没有意义的语音(语形)不能叫语言成分。因此,手语的语形是由诸多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就像人的耳朵能自然感知的单位是音节一样,音素──语音学中最小的语音单位,虽然我们在分析语音时可以将语音分解到音素这一层级,但音素却是没有多少实际的交际意义的。手形、位置、方向、运动是普通语言学里讲的音素级单位,可以进行分析,但在实际使用时,我们都是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的。

六、表情姿态(expression or posture)

所谓表情姿态就是在打手语时面部的或姿态上表现出的神情动作,也就是说通过面部表情或身姿传情达意。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曾这样说过:“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说了千言万语,一个手势就可以推翻。”从中可以看出,面部表情在传达语言信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在手语中,面部表情和姿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同的手的动作、位置,面部表情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如“快乐”的手势:双手横伸,掌心向上,上下交替动几下,面露笑容。如果在打手势时,面无表情,所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今天”。在手语中,有很多手势都必须依靠面部表情或姿态变化。如:喜悦、骄傲、笑、呆板、得意、从容、含蓄、无所谓、娇气、惊讶、悲观、恩怨、责备、鄙视、痛恨、冤枉等等。

当然,表情姿态的作用不但体现在具体的手势中,更多的是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情姿态能准确地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在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效。比如,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怎样表示出疑问呢?它的标记就依靠面部表情:头向前倾一点,眉毛向上扬一点,这样传达出的信息就是疑问,而没有面部表情,就成了肯定“是”。我们在通过手语表达感情时,要注意运用手语动作的铿锵、丰姿、缓慢、力度,创造出一种气氛,或阴森的环境,或鼓励斗志、感动人心的场面,或通过眉目传情,达到激荡人心的程度。这些需要我们在表达时注意把握好交流的环境与背景,灵活运用,方能达到满意的沟通交流的效果。

通过对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的内涵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手语中的“语形”就和有声语言中的“语音”具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它是我们进行手语分析的基础。尽管手势符号的形与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完全是任意的,或者说在最初“造词”时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视觉上的对事物的模拟,它有一定的理据,有一定的解释性,再经过使用者的“约定”,最后成为大家都接受的符号。[10]这看似与普通语言学所认为的“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义,是任意确定并约定俗成的”观点不一致,但,研究也发现“手语是人类语言的鼻祖,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认为设定的”,它具有语言的本质特征,只不过,手语确实存在着词汇贫乏、表达有限、缺乏相应的文字记载等问题,但这也正说明它是需要完善的、有一定局限性的、并不高级的语言。[11]所以,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对手语进行研究和分析,终有一天手语将会成为令我们为之骄傲的一门语言的。

参考文献

[1]沈玉林等主编.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

[2]中国聋人协会编.中国手语(修订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P5

[3]龚群虎.手语问题讲话.中挪双语聋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苏州.2004.5.22

[4]彭泽润等主编.语言理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8.43

[5]于松梅,张宁生.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http://www.6blog.com/article.php?uid-21087-tid-627.htm,2006-02-28

[6]中国手语中的手形分类.http://www.6blog.com/blog.php?do=showone&tid=646,2006-03-21

[7]龚群虎.中国聋人语言及语言教育问题. 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手语的语言学分析项目成果.

[8]刘福泉.手势的空间性及其表现形式.特殊教育研究.1993.1

[9]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P101

[10]赵庆春,沈玉林.离群聋儿自创手势与中国手语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6.10

[11]余敦清.论“聋人母语”.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5.11

(责任编辑:聋人在线)
回到首页
上一篇:手语心理之我见
下一篇:手语运用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