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语知识 > 浏览文章

手语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轶名   日期:2015年06月23日   加入收藏 )
当今的聋校教学提倡双语(手语和汉语)教学,但聋人之间的交流则更多的是使用手语,因为这让他们更容易沟通,能让他们感到自信、轻松和愉快。对于聋人来说,手语独立的语言地位已达成共识。因此,对于手语的深层次研究也已成为专家学者及特教工作者重视的课题。结合多年来的聋教育实践,本人对聋教学中手语的合理运用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手语在应用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手语的局限性

  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由于性质所限,仅靠手势动作配以面部表情(个别词语结合身体动作)来表达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是很困难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用手语来学习、表述主流语言——汉语时常常难以准确表达出意义。

  表达汉语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词汇量上,汉语词汇往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同时,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许多词语的古今含义理解应用起来很复杂。而手语词汇只死板地用固定的手势动作来表现,显然是不够的。为弥补手语表现力的不足,《中国手语》中用了大量的拼音字头来表现,这种方法虽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但与手语的直观、形象化特点不太符合,在聋人群体中也有很大的反对和抵制。而实际上,聋人自身也不能提供很好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词语在手语书上查不到的情况,就用拼音字头代替,我认为这是很不合适的,应该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相近词的手语打出来,即使感觉表达起来很困难,也要尽量减少字头代词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创造手语,也就是应提倡“意译”而不是“音译”。

  对于手语的缺陷,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完全否定手语,更不能在教学中削弱手语的作用。手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不依附汉语而存在。聋教学中手语的合理运用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聋人学习掌握主流语言必须以手语为基础、为中介、为工具。

  二、手语的语法问题

  手语的语法常被用作否定手语的根据,究其原因,是因为手语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但始终没有构建起自己完善的语法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聋人虽经过多年学习,仍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来表情达意,有人便把这种情况归罪于手语语法的混乱。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手语当然如是,它首先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即母语,是聋人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思维的工具。造成聋人写出颠倒句的原因是他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把手语思维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并没有把思考的手语“翻译”成汉语书面语。其实,既然承认手语独立语言的地位,我们就不能以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评价手语的优劣,就像不能以汉语语法规则来评价英语、日语其它外语一样。

  因此,聋人写出颠倒句并不能说是手语本身的错,只是因为聋人并没有真正掌握运用汉语来表达的方法,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健听儿童在一年级甚至学前阶段就已能写出较完整的句子(或用拼音代替),其实那只是写出他们平时说的话而已。而聋童在刚入校时不仅对汉语学习没有任何基础,手语也处于蒙昧状态。手语对聋童来说并不是无师自通的,文盲聋人手语完全是自发的、极低层次的手语,甚至连基本的表情达意都做不到。听儿在稍有汉语基础时就能用文字来表达,聋儿即使认识许多字,能读懂课文,甚至中高年级聋童也写不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这说明聋童并没有真正掌握汉语书面语,至少并没有掌握应用的方法,我们应该在聋童初入学时,随着聋童文化知识水平的进步逐步开展汉语应用教学,即鼓励聋童把观察到的事物、现象或思想用手语表达的同时,试着用书面语来表达,逐渐发现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方式、规律及与手语的联系。其实,广大聋校教师已经在这样做了,所需要的只是从思想上更重视一些,方式方法更灵活些,训练更多一些、更专业一些。另外,广泛的阅读也是聋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聋、健在汉语学习上唯一的共通点就是通过视觉观察、阅读,要缩小聋人与听人在文字表达方面的差距,阅读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一种途径。

  三、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手势汉语)的关系

  近年来这个问题很受关注,散见于特教出版物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说的是,自然手语是聋人交流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随意性,并且有自己独特鲜明的语法特点。虽然各地自然手语都有其自身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差别并不大,聋人间的交流仍是可行的。

  文法手语是聋人在学习主流语言——汉语的过程中受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形成的汉语手势表达形式,也是更高层次的手语形式,聋校教师在打手语时或多或少潜意识里会用汉语的叙述顺序及语法规则,这样也就会逐渐影响到聋人的手语向文法手语方向发展。文法手语对聋人更好地掌握汉语书面语,减少写作中的颠倒句现象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学习汉语书面语及文法手语过程中自然手语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聋生用来评价老师手语水平的标准往往是自然手语,我们在日常交流、讲解例题、分析文章、讲授新知的时候都应该使用自然手语,这样学生才看得懂,学得会,记得牢。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记忆、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现在电视台的手语节目非常普及,实际上手语节目并没有得到聋人广泛的赞同。翻译和播音是同步的,手语也是按照文稿顺序打出来的文法手语,聋人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看不懂的,而有了文化基础就可以看懂文字了,有的聋人甚至说还不如打出字幕更容易理解。

  至于哪种更好,本人认为,自然手语是基础,交流时当然要用自然手语,表达文章时用文法手语。

  同时,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又是相互交融的,没必要井水河水分得那么清,只要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都是可以使用的,一味强调手语的规范化,非得使用规范手语,试图解决手语异地交流、翻译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各地自然手语都是大同小异的,完全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手语只要能发挥出日常交流的作用,学习、理解、掌握、运用汉语的作用就行了,复杂的汉语书面语问题还得靠提高书面语水平来解决。

  相对于汉语来说,手语研究是很滞后的,为了能发挥手语更大的作用,培养更高层次更高素质的聋人队伍,广泛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手语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知拙见,但愿能对聋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责任编辑:聋人在线)
回到首页
上一篇:论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的内涵及相关类型
下一篇:聋哑人唇读与48字简拼手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