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探索特殊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尊严的生活
13日,在浙江衢州市世纪大道旁的七彩桥幼儿园里,十几个孩子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着,远远看去,他们和平常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这之中,有一个带着助听器的听障小女孩,经过学前的康复教育后,目前正在和正常的小孩一同接受正常的幼儿教育。
“她叫豆豆,出生就患有极重的听力损失,通过带上助听器,在20个月大的时候,进入了七彩虹幼儿园就读于康复班,一个学期之后开始进入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幼儿园老师余惠珍告诉记者,今年2岁的豆豆经过3个多月的融合教育之后,目前已经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流。
这所幼儿园是衢州市聋哑学校与周边普通幼儿园合作,于2009年办起的“聋建合一”幼儿园,将部分达到康复标准的听障儿童安置在普通幼儿班级中,接受学前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康复训练,在浙江省率先实行了学前的“融合教育”。
这个尝试,也是衢州市聋哑学校在特殊教育的探索中走出的有效一步。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云福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把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创新重点,探索义务教育之外的“两头延伸”,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且今年已经通过了《衢州市特殊教育3年提升计划》,还将继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
“我们做的这些尝试,不仅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充分就业,体面的工作,还要让他们能有尊严的生活。”衢州市聋哑学校校长王炳洋说。
推行学前融合教育 让更多特殊孩子能回归主流
说起特殊教育这个词,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它指的是对特殊人群(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人群)开展的教育。利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使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但如何使这些孩子克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成长为在社会上能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一直是教育界不断研究的问题。
目前中国对于残疾儿童有特殊学校、送教上门等多种专门的教育方式,但随着助听器、人工耳蜗等科技愈发先进,更多听障儿童有了康复的可能,也具备了能接受普通教育的前提条件。
衢州聋哑学校副校长周志英认为,让这些孩子在进入小学前能适应正常人的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和正常学生一样接受教育,无疑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更有帮助。
“学前教育就是让他们回归主流,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以后有个正常的人生。”周志英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考虑,2003年,衢州市聋哑学校开设了学前聋儿康复教育,为那些带上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孩子提供专门的教育。
如今,学校的学前康复部每年都要招收20多名学生,他们每天除了和普通幼儿园一样上集体课,每个孩子每天都要保证40分钟的个训课,由老师单独告诉他们怎么识别声音,怎么发音,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说话”。
当孩子的听力康复到了一定程度,通过评估的孩子会被转到幼儿园的融合教育部,有更多和正常孩子交流的机会。
“老师能教他们学说话,但这种教学像教鹦鹉一样,相对是比较死板的,我们日常的对话则是非常灵活的,所以给他们一个正常交流的平台非常重要。”周志英说。
幼儿园老师余惠珍告诉记者,许多特殊孩子刚开始接受融合教育时说话还很不流畅,在班里会很害怕,经常会哭,这时,老师就会引导其他的孩子多和他们交流,让他们逐渐适应正常的交流氛围。
通过“融合教育”的方法,自2009年实行学前融合教育以来,入读该校的41名学前聋儿成功康复的已有32人,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随班就读,康复率达到78%,相比全国聋儿康复“十五”实施方案2015年25%的康复目标,有了巨大的提升。
丰富职业教育课程 让残疾孩子能立足社会
对于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聋人来说,如何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在社会上立足,也是特殊学校的重点探索方向。
从1997年开始,当时还只有初中班的该校就开始尝试探索聋人的职业教育,2005年,学校成立了残疾人职业高中班,并针对聋人的特点,逐步设立了细纹刻纸、美甲、陶艺工艺、园林艺术四个专业,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课程中既能锻炼他们的耐心和动手能力,也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该校2001届的毕业生毛晓浪是该校职业教育的代表。他在校期间就喜爱雕刻,毕业后独自到东阳拜师学习木雕工艺,并于2010年在龙游县创办了“龙亚木雕工作室”,在省、市级的雕刻比赛中屡屡获奖,2013年还被评为“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
多元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兴趣,也为学校带来了丰富的成果。2014年,园艺专业学生制作的“绿之缘园艺船业计划书”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与正常学生一同竞争,斩获大赛特等奖和最佳表现奖;美甲专业的学生完成的创业计划书《美甲饰界》获得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学生创业比赛一等奖。
加强职业精神培养 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
在专业课程上成效显著的同时,该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周志英告诉记者,学校2005年以前,学生毕业后经常会出现跳槽现象,对一般从事的流水线工作非常不适应。
“在学校里老师给他们的是无微不至的服务,早上起床老师都会去叫,但工作以后需要自己独立,他们就会不适应。”该校负责职业教育的温和老师说,“原来我们的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了,我记得2004年有个学生让我帮他找工作,他的要求是一个月2000块,要有双休日,有电脑,每天可以打篮球。那时候衢州市的平均工资也才1600块。”
发现这些情况之后,学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专门加入了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传授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综合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有了这些课程之后,我们的毕业生跟别的学校完全不一样,不仅有技术而且忠诚,企业非常喜欢,供不应求。”温和告诉记者,近几年有大约一半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专门的大专院校继续学习,剩下选择工作的学生都会被企业抢着招走,工作越来越稳定。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在社会立足,周志英透露,今年,学校准备面向衢州市随班就读的残疾人,开设专门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残疾人学会一技之长。
“衢州6到15周岁的阶段有1351个残疾孩子,700多个在随班就读,这部分孩子不可能全部都上高中,很大一部分毕业后只能回家,对家庭是很大负担。”周志英介绍,现在该校准备面向全市招收一到两个班,为这些孩子提供职业教育,使他们也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朱云福表示,目前该计划教育局正在商议中,今年可能将作为试点推行。
“我们希望用这些措施,为这些特殊孩子提供更好的办学条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今后能自食其力提供保障。”朱云福说。(完)
下一篇::威远特校 县委领导视察威远特校新学校搬迁及使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