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训康复知识 > 浏览文章

康复听力学的发展历史

(作者:未知   日期:2011年01月23日   加入收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出现,助听装置得以小型化而得到普遍欢迎。另一方面,退伍老兵在战争中饱受噪声损害之苦,美国各地的老兵医疗中心,也对康复听力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听力学者的工作领域,并相应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设备和操作规程的标准。第一个面向听力学者的培训,是从40年代在美国西北大学开始的,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迅速普及。

在六七十年代,康复听力学者只把唇读和听力训练作为康复的主要手段。随声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许多听力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助听器,至70年代后期,助听器成为康复听力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言语一语言听觉联合会(ASHA)开始允许听力学者选配助听器。现阶段康复听力学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各种助听扩音装置上。

70年代后,大功率助听器问世,与此同时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助听器体积进一步缩小。出现了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全耳道式助听器。

80年代末,数字电子技术开始渗透到助听器电路设计中来,助听器出现了有一定存储运算能力的内存芯片,可以由选配者通过一台电脑把一些控制参数预先写入助听器的内存芯片。在实际使用时,内存芯片可根据外界输入声的强弱、高低来控制助听器中其他模拟元器件的工作,以达到最完善的听力补偿。这种数字-模拟混合电路助听器被称为数码编程式助听器。

到90年代,数码编程式助听器开始普及。延伸高频测听,插入式耳机的使用,多频鼓室图技术、听力设备的计算机化,测听结果在计算机上的存贮、显示与共享等。随着数码编程式助听器的不断推出,各厂家都普遍感到,需要联合开发一个公共的软件平台和硬件接口,各编程式助听器的生产厂家都基于这样标准来开发各自的产品。1993年11家著名的编程式助听器厂家同意成立一个联合开发机构——助听器厂家软件协会,并推出了“诺亚(Noah)”软件平台,寓意“诺亚方舟,同舟共济”。硬件接口大多采用通用的Hi-pro接口。

稳态诱发电位(SSEP)是听觉诱发电位的最新进展,用正弦调制信号作为刺激音,载波频率可为250Hz- 8kHz范围内的任一频率,调制波作为同步信号。因其具有良好的频率特异性,可以客观测得纯音听阈,其测查结果对助听器验配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康复听力学在中国已向学科方向发展,建立学科体系,已被该领域专家学者所重视,我国正以较大的步伐加快听力学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回到首页
上一篇:聋儿病因、康复手段、康复流程
下一篇:什么是康复听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