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选配经验 > 浏览文章

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堵耳效应的影响(进来讨论)

(作者:henter   日期:2015年09月23日   加入收藏 )
当前的研究在将两种可能影响因素降至最低时,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再次分析了通气孔直径对堵耳效应(OE)的影响。研究中对九名以高频听损为主的听力损伤患者进行了评估,并使用激光制壳技术制作了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机壳。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机壳与耳道之间的缝隙。在研究过程中通气孔的尺寸被系统地改变。患者持续发/i/音5秒, 真耳堵耳响应则由一个能将频率平均且根据不同受试者定制的程序来测试,以减少响应的可变性。患者们也重复了习语"Baby Jeannie is teeny tiny",并对他们自己的声音进行了自评。结果显示当通气孔直径改变时,堵耳效应的客观指标以及主观评价都出现相应的系统变化。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主观评价和客观堵耳效应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中国听力学***编辑)


下面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堵耳效应的影响 ::
现在大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讨论吧?或是验配师们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右边配的助听器)
同时附上我的主观感受,就是:
1.自己说话尤其自己说恩恩的时候,就是闭上嘴用鼻孔发声的时候震。(不太吵的地方)
2.在寝室还有教室里自己说话还是震,就象是自己说话在麦克风与鼓膜之间打转似的,先震进而变响了,我只能在说话的时候一但出现响了,就得立刻打住。
3.晚上我看书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就是当我用手碰到助听器的时候就怎么说也不震也不响了,可是手一但离开就又震响了,或是用手搁着肉或助听器附近只要抵住了助听器,这样就不响也不震了!
4.总结:我感觉可能是声音在麦克风与鼓膜之间打转,或是嘴里的声音通过骨骼传到助听器被它给放大了,也可能是放大的声音通过骨骼又传回给助听器又给放大了,当用手抵着他的时候这种问题就解决了。是不是堵耳效应啊?怎么解决呢?

不是说,低频低于40才存在堵耳效应吗?我的是不是堵耳效应呢?
[fly]欢迎讨论---怎么办?[/fly]

我的开气孔了,我的那个拾取声音的那个麦克风在中间的,而不是在上面的,通气孔在下面.
可是还是堵耳啊,我的是一开始拿回来就开通气孔了的。这怎么回事啊?
不能通过调节解决吗?

可是自己说话都感觉有点震,这个不会影响残余听力吧!

可惜我没有数码相机啊!
偶再想想办法! 反正自我感觉我的这个外壳没做好,我座在椅子上别人站着看我的耳朵都可以从上面看到机器的红色那段了,红色都漏出来了,难道是我耳道太小了吗。我的可是深耳道的怎么还这样呢!
就是感觉有点太朝外了,不用那个手柄都可以直接取下!

最近发现我的助听器戴着戴着就感觉堵耳加重,但是摘下来再戴上就又好些。
一天这样的动作得重复三四次,尤其以下午和晚上多上午很少。
这是怎么一回事? 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堵耳效应的影响(进来讨论)

其实我是比较愿意在配左边的,我也知道单耳戴不好,可是没有钱啊。呵呵
目前堵就堵吧!以前不戴的时候都过来了,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
谢谢你们的意见,让我长了见识,同时也坚定了在配一个决心,现在唯一要解决的就是米的问题。
努力啦!!

呵呵,你的这个问题从我的经验给你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首先每天检查通气孔是否畅通。
2.你在用手压住助听器就不振动,我想问问你你这个外壳戴了多久,如果有2年建议你重做外壳,因为人的耳道在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以后,耳道会变大(小孩最明显),而成人的会轻微变形,并且耳道的皮肤松弛,这就会和你几年前做的壳子不吻合,再加上低频的震动,自然你会感到声音的震动会很厉害。
3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通气孔在带近耳朵后被松弛的皮肤堵住了,起不道通气的做用,但可能性不大,否则你一说话就会有感觉。
4.找你的验配师在250Hz、500Hz、1000Hz处以3:2:1的比例降点,再在4000Hz、6000Hz上以1:2的比例降一次,也许会感到好些!
5.要想根本解决还是换开放耳助听器。
回到首页
上一篇:给所有耳科医生,研究人员,验配师及我们的听障者
下一篇:抛砖引玉下-20年老用户探讨助听器选配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