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讲规则的孩子 —— 大课间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又到了大课间自主活动时间了,我们自立星星班,活动的内容是双脚跳依次过六根矮竹节横杆,按练习要求,学生需一路纵队面向横杆排好,然后按顺序,前面一个跳完后直接从两侧走到队伍中,排回到队尾,后面一个同学方可以跳。一开始,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还按照规则进行练习,可没过多久,只要老师不说或者没注意到,不一会功夫,孩子们的队伍便显得零零散散的,而且跳也不是一个接一个的跳,愿跳的同学呢,一遍遍的练习跳,不愿跳的孩子则站在那,看其他同学跳,将自己置身于练习外。而且跳的同学也没按顺序跳,跳完了便抢位抢跳。虽然,对于抢跳的同学,弹跳的练习密度是大了,弹跳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同时,却又增生了一个不会排队,不会等待,不遵守规则,做任何事喜欢跟人抢的坏毛病,这样的人培养出来,会成为野蛮人,不文明的人。而不喜欢练习,看别人练习的孩子呢,由于不练,弹跳能力得不到提升,大课间活动锻炼的效果当然便也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养成懒惰、被动,自卑、自我放弃的一种负面心理。
措施:
1、在孩子没有样成一种自觉性习惯,而又要求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时,老师需要花一定的精力、专注力与时间去监督管理孩子。很多孩子缺少自觉性,只有在老师的监督下,孩子才会按照要求去做,一旦孩子“出轨了”,作为监管教师第一时间将其拉回到正轨上,只有这样反复纠正,孩子的大脑里才会建立一种按照一定轨道行驶的概念链接,一旦偏离正轨,孩子自发的就会产生一种错误行为的信息,“我要回到正轨上来”,接下来由大脑来指挥其行为,反复的正化练习后,最后孩子的行为习惯便成为了一种自动化的正向动作。
2、 采用辅具,诱发引导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此案例中,比如可以预先让每位孩子手中拿一张数字顺序号码牌,按数字顺序一纵队排列,在跳杆的对面放了一只稍大于号码牌的盒子,并在起点处画了根等待线,轮到跳的同学,从等待线处走上前练习跳,其余学生站位于等待线后,每位同学跳完后将手中的顺序号码牌放置篮子里,等第二次跳时,再从篮子里取出自己的号码牌,依次下去,中间如果一旦练习的顺序打乱了,或者哪位学生抢练,不练的话,篮子里的号码也就乱了,所以,练习前,教师要跟孩子讲规则,要求学生每次练习后必须拿回自己的号码牌。在这样的一个辅具的诱发下,孩子们会认真对待游戏规则一些。等孩子们养成习惯,可以撤销辅具。
3、采取惩罚奖励措施,让学生明确练习规则与要求,一旦发现哪位孩子抢练或者不练的话,将会接受惩罚,惩罚就是原地蹬跳,惩罚次数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定蹲跳次数,次数要在学生能接受的能力范围内选定。能力强的可以15次,能力弱的5次。按规则跳的,跳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于语言激励。
结果展示:
在经过两个月的措施干预后,我们的孩子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成一路纵队排在等待线后,轮到跳了,走上前,依次跳完所有横杆后从两侧走回到队伍的队尾排好。抢位,抢跳,不跳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大家都向好的局势发展的时候,一旦有个别行为另类,其余学生会一起说该生,最终该生也会被动的被拉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下一篇::成华区“全国助残日”活动暨特殊教育资源分中心揭牌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