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关爱”才能行“无障碍”
全国政协“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委员视察报道之一
8500多万残疾人、2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量伤病人员、妇女儿童和其他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这是我国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面对的庞大服务对象。这数以亿计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每天的日常出行、生活,都要面对着城市乡村复杂的路况车况,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楼梯台阶。
有时候,一个台阶就有可能成为特殊群体无法逾越过去的“大山”。
作为全国政协今年重点视察和重要民主监督活动,17日起,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赴江苏省开展视察,深入到居民社区、公共交通站点、文化场馆、学校校园等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社会对特殊需要群体爱心的一项工作。南京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毗邻南京火车站的交通枢纽站点,南京小红山汽车客运站每天接待着往来于江苏省内外数十个市县的上万名群众,这其中不乏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委员们来到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电梯、无障碍进出站口等处,模拟体验了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士进站、购票、候车、乘车的全过程,对车站的设施建设和热情服务表示充分肯定。
短短半小时时间,视察团成员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细节问题。“我发现车站门口的盲道在转弯和终止的地方缺少提示,几条高低不同的盲道在连接上也不太连贯。另外,低位的售票服务窗口、无障碍电梯等也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格的轮椅宽度、陪伴者的站立位置、轮椅乘坐者和售票员的距离等细节问题。”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委员胡凌云微笑着对车站负责人员提出建议。
在南京地铁2号线大行宫站,温建民和朱建民两位名字相同的委员一同乘用了这里的无障碍楼梯升降机。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站由于不具备设置垂直升降电梯的条件,采取了在楼梯扶手加装升降平台的方法服务乘坐轮椅的群众。平台不用时,折叠放置在一侧不占用太大面积,当有需求群众通过呼叫铃向车站发出申请后,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前来帮助使用。
两位委员乘坐升降平台从地面入口缓降到地下闸机口处,“很方便也很安全,不错!我仔细数了一下,133级台阶要走下来还有些费劲。”曾经在20多年前的科研试验中失去右腿的朱建民委员就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者,缓降机到达地下,他专门按了一下呼叫铃,没有听见回应。“我就是专门职守的工作人员。”刚才安排委员乘用平台的工作人员迅速举起手,“我们的地铁只要在运营时间,我就时刻等待着需求群众的呼叫。”
“我们这次来视察的题目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运行情况,建设好无障碍设施只是先决条件,真正能让这些设施运转起来,日常维护到位,才算是真正达到要求。”朱建民委员在组团会上就曾反映他在北京遇到的不便,“过街天桥建设有自动扶梯,但是走过去一看才知道根本没有开,只建设不运行,无障碍设施就成了摆设,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碍。”
每到一个视察点,受邀参与此次视察的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副巡视员卫明都十分注意考察无障碍卫生间的建设情况。他与委员们挤进卫生间,围着马桶看,这样的视察以前并不多见。“一天下来,在南京看了五六个厕所基本符合建设标准,但是同样存在诸如门不够宽、从轮椅到马桶距离过远、扶手的位置和固定不合理等有待改进的细节问题。”卫明说。
“只有把每一个细节考虑周到,才能真正满足有特殊需要群众的需求。往往因为最后一级台阶、最后一步不到位,无障碍设施就可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设身处地去为特殊群体考虑,用我们的关爱补上这最后一步的‘鸿沟’。”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委员奚国华说。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