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通往有声世界的“桥梁”
如何帮助深度耳聋患者或全聋患者恢复听觉,一直是耳科学领域的重大难题。虽然随着助听器的不断改进,可帮助部分耳聋患者借助助听器获得听觉,但仍有很大部分耳聋患者不能恢复听觉。根据我国1987年人口调查统计,我国有150万全聋患者,这些全聋患者无法借助助听器来恢复听觉。鉴于助听器对重度及极重度患者恢复听觉的局限性,国际上开始探索用电刺激听神经或耳蜗的方法来帮助深度聋及全聋患者恢复听觉。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它是一项让医者和患者都感慨的伟大技术。1800年意大利Voltr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1957年法国Djoum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而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耳蜗。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如今,人工耳蜗已经是国际公认的,能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最有效装置。全球几十万聋人已经受益于这项技术。
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声波由外耳集音通过外耳道、中耳传至内耳,耳蜗是我们的内耳器官,将外界的声波振动转换为神经电冲动,通过听神经传至中枢,产生听觉。如果耳蜗发生病变,声音传导到听觉中枢的通路便会发生障碍,影响人听觉。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机械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患耳残存的听神经而使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
但不是所有的耳聋患者都适合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候选患者在术前需接受详细的评估及检查,以保证术后及听觉康复后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内耳严重畸形、听神经缺如、严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语言训练者、严重的精神疾病、全身一般情况差、不能控制的癫痫等情况的患者都不能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语前聋患者的选择标准是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佳年龄应为1~5岁,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言语能力无明显改善,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也需符合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虽然人工耳蜗能给耳聋患者带来有声世界,但由于深度聋或全聋患者耳蜗毛细胞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大量损失,目前在全世界临床上应用的人工耳蜗都不能完全模拟正常耳蜗功能。患者听到的声音多为失真或畸变的声音。对于语后聋患者,需要将这种失真或畸变的声信号与他们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相联系以便适应这种改变了的听觉环境。对于语前聋或先天性聋的患者则是一个重新学习言语的过程。因此,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
下一篇::人工耳蜗植入后有什么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