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对残余听力的影响
文/李颖、郑军、刘海红
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文章摘自《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年第13卷第3期407-411页,详细信息请查看出处原文
早期,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的适应症仅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全聋。目前,CI不仅是全频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的首选干预措施,也可面向于低频听力较好,而中、高频听力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那么这类儿童如果行CI植入,他们的残余听力会发生哪些变化呢?答案是受损、保留、还是不一定?
研究认为,CI植入后能否保留残余听力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电极设计和手术植入技术。
在CI植入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内耳造成损伤,甚至影响到耳蜗残余听力,其最主要原因为急性机械性创伤电极植入可能会造成螺旋板骨质断裂、基底膜损伤、鼓阶骨膜撕裂,影响Corti器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还可能影响耳蜗供血系统,造成耳蜗内淋巴液平衡紊乱、细菌感染;鼓阶开放时外淋巴液大量外漏,血液和骨屑进入鼓阶,引起机体排异反应,导致耳蜗纤维化甚至骨化;电钻磨开骨壁时,由于钻孔会引起声学创伤。
CI植入手术技术,包括传统耳蜗鼓阶开窗途径和圆窗入路微创植入途径。目前国际最为公认的是圆窗入路微创植入手术。因为圆窗入路CI植入术不仅创伤更小,而且其安全性与传统CI植入术无明显差异。此外,这种微创手术可保证耳蜗结构完整,有利于CI二次植入,毛细胞残留也使今后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电极长度
对于成人,植入电极越短,对残余听力的保护效果越好。对于儿童,对于术前具有一定低频残余听力的儿童是否采用短电极植入尚存在争议,有学者建议仍旧使用标准电极植入,保证一旦其低频听力发生改变,CI使用成效依旧较好。
弯电极与直电极
理论上CI弯电极更靠近蜗轴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因此具有减少刺激电流、节省电池、降低阈值与潜伏期、提高动态范围等优点。但是根据现有研究,植入两种电极的患者,其术后残余听力保留情况并无显著性差异,弯电极并非比直电极更具有保护残余听力的作用。
软电极
近年来已研发出了软电极,理论上,该类电极尖端纤细柔软、弹性更大,使得在手术中能够减少对耳蜗造成的机械创伤。但是软电极对耳蜗损伤减免的效果究竟如何,相关研究较少,尚有待商榷。
优化CI植入手术方式及电极设计,可有效保留术后残余听力。多项研究显示,声电联合刺激(EAS)可提高CI患者听力表现,主要改善患者对低频声频率分辨能力,使得其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提高;优化患者对低频范围精细结构处理,可提高音乐旋律欣赏能力,并使得音色更为清晰自然。然而对于使用标准电极,单纯使用CI的患者,其低频残余听力的有效保留是否对听觉言语能力有益,相关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
一般认为,凡是存在残余听力的患者,行CI植入时都应采用微创技术,最大限度保留耳蜗结构功能。
总结已有研究,CI植入术中保护残余听力的技巧应包括:
1. 采用“轻柔植入”,最大限度减小耳蜗造孔直径,避免外淋巴液外漏,密闭耳蜗造孔;
2. 采用低转速型号电钻;
3. 采用圆窗入路代替传统耳蜗造孔术,减少电钻使用次数,尽最大可能防止外淋巴液、骨屑及血液进入鼓阶;
4. 有效利用固醇类、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及机体排异反应。
国际上目前对残余听力的保留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研究多针对成人患者和较大年龄儿童,对于小儿残余听力保留研究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
CI电极植入对于低龄儿童造成的耳蜗损伤和残余听力影响是否与成人相同?
对于术后存在残余听力而未采用声电联合刺激(EAS)模式的CI儿童,残余听力的有效保留是否益于其听觉言语发育?
若有益于,那么能否于术前对儿童术后残余听力保留情况进行估测,并以此作为CI术后康复成效的预估指标?
下一篇::又到一年植入季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的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