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在“两会”福利保障界小组会议上的发言
“健康中国”包含着太多的内容,残疾老人的康复和托养也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老人们是昨天的年轻人,他们奋斗过,奉献过,他们生育儿女,赡养父母,今天,他们也成了老人,其中有很多还成了残疾人。每当看到这样的老人,我都觉得应该多为他们做些什么,关怀帮助他们,特别要让残疾老人能够得到康复。提高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孟子的理想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是今天我们怎样帮助老人,尤其是残疾老人,这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的老年残疾人中,有很多肢体残疾人,视力和听力障碍者,还有一些精神和智力障碍者,他们的晚年生活都很艰难,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残疾老人,孤寡残疾老人,生活更是困难,生存的环境甚至让我们无法想象。我每年都要去农村看望残疾人,看看他们的炕头,掀掀他们的锅盖,就知道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水平了。这些残疾人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关怀。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位农村老人,他长期瘫痪在床上,大小便没有知觉,我以为他会垫尿布,但是,他家里一贫如洗,没有条件用尿布,春夏秋冬他就躺在一堆沙土里。真的令人同情,我也为他顽强的生命而感动。我想,对这样的老人,一是要给予他们康复的条件,减轻身体的痛苦,恢复一定的功能,二是一定要建立保障机制,让他们得到照顾,有尊严地活着。但是要解决农村残疾老人的康复和照顾,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008年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专门去过农村的老人之家,有的几个村子就有一个老人之家,有独立的楼房,完善的设施,比如帮助残疾老人进出浴盆的设施,还有专业护理员。在那里的大街上有这样的广告牌,上面是一个小女孩搂着一位老人,爱心广告上写着: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2010年1月,我去黑龙江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一百多位当年的下乡知青在那里安养,他们大部分是精神病患者。当年有五十多万知青到那里去,当他们离开那里回城的时候,却留下了三百多位精神病患者。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老人了,有的躺在床上,有的精神病还会时时发作。但是,他们在那个安养中心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医护人员对他们细心照料,我想,无论是谁,到老了,都要让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但是,今天的残疾老人康复和托养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城市残疾老人居家养老的占大多数,因为老人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有的条件比较差,有的机构是自负盈亏,收费很贵,有相当经济能力的老人才能住得起。
我去过英国的English Care养老机构,它是一个全国连锁的托养机构,那里的老人都是失能或是瘫痪在床的,我和他们交谈,还给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喂饭。他们的身上和房间没有异味。大部分就那样静默着,躺着或坐在阳光里。我曾问,谁每天给老人喂饭?他们说,很多志愿者都来帮助老人。借助社会力量来帮助老人们,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可以帮助老人生活,还可以交谈,有精神的慰藉,这对老人很重要。我希望借鉴一切先进经验,办好所有的老年托养机构,真正让老人,特别是残疾老人有幸福的晚年。
面对残疾老人未来的处境,还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残疾人设施,聘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并且给予有效的监管。但现在残疾老年人康复护理专业人员十分匮乏。按照国际康复治疗师配备标准(每10万人有30名)推算,我国大约需要康复治疗师近40万人,而目前,全国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人。
残疾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中国”这个大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更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对残疾老人的康复和托养,我提四点建议:
第一,保障残疾老人基本生活。统筹落实好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和福利补贴制度,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让残疾老人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基本生活得到稳定保障。
第二,加快发展残疾老人康复服务。建议将更多康复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将残疾老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将残疾老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
第三、改善残疾老人照顾服务。逐步建立残疾老人服务补贴制度,通过服务补贴、无障碍改造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公益性养老机构接收残疾老人。要把社区和家居无障碍改造作为重要内容,为残疾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第四、建设中国康复大学,加快康复人才培养。“建设康复大学”已经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康复大学的建设。希望通过这样一所全国性、高水平的大学,为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输送优秀人才,为各地的康复院校培养更好的师资,为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来源:中国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