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聋人新闻 > 浏览文章

郑璇讲无声世界大爱艰难而多彩

(作者:佚名   日期:2017年06月11日   加入收藏 )

 

 聋人从你身边走过,但你不会知道那是残疾之人。聋人的世界没有鸟鸣、没有歌声、活得非常寂寞,但同时又是一个可以比健听人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活得更生动的世界。在那听不见的世界里,“语言”与“交流”当是最受重视的人生内容之一,并因此存在着更多于健听人的沟通方式:口语、唇语、体态语、不同国家的手语……“而懂一种语言就多一个世界;学会的语言越多,打开的世界的门就越多。”这是首位国内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首位派遣海外的听障教师、现于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任教的郑璇女士,4月6日在华府演讲中反复感慨的一句话。“所以我有很多朋友:健听人朋友、聋人朋友、中国朋友、美国朋友……”她总会同时骄傲地再补上这么一句。

郑璇讲无声世界大爱艰难而多彩

图为讲座现场

 演讲假华府美京华人活动中心(CCACC),以《无声世界:中国聋教育与文化,虽无声,但有爱》为主题,由爱加倍爱聋国际协会主办,华府美京华人活动中心及大华府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友会共同赞助,并吸引了数个报社专门派员前往采访。虽然郑璇会各种不同语言,包括手语和口语、汉语与英语等,鉴于到场听众多为华人,她决定使用汉语普通话演讲。圆润的声音字正腔圆,一开口便滔滔不绝,整个演讲不假思索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如江河而下,令所有听众无不被深深吸引。

 郑璇以屏幕上巨大的一个“聋”字为开场白,称此字“非常耐人寻味”:“老祖宗造字时以‘龙’为‘聋’字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最吉祥的图腾给了我们,是给了我们聋人以信心,让我们在逆境中可以看到希望”。

郑璇讲无声世界大爱艰难而多彩

图为在会场举办的聋教育图书展

 郑璇进而以七个“关键词”,亦即七重身份,来介绍自己的人生:“聋人博士”、“聋人教授”、“手语与聋教育研究者”、“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桥梁”、“聋人写手”、“聋人舞者”、“妻子与母亲”。 针对第一个关键词即“聋人博士”而言,她对自己做了简介。198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她,两岁时因注射过量抗生素而致失聪。由于父母无私的奉献与不懈的努力,她得到了及时、正确、也是完全质朴的最“原始”的帮助、指道与训练,跨出了最重要的虽然坎坷却非常成功的第一步。加之各所学校均不乏情操高尚、充满爱心、又有能力的老师,一路走来,她不仅始终上健听人的正常学校,而且在比健听人艰难数倍的环境下,还能始终成绩名列前茅,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国家人文科学实验班、获得了硕士学位,其后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手语语言学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

 谈到在武大人文科学班读书时,由于该班综合了文史哲三科内容,学生每周上课达42节之多;作为只能凭视觉上课的聋人,既然须观察老师、读其唇语来“听课”,眼睛便无法同时用来记笔记,所以课后还须再借抄他人笔记,所耗时间更大大超过健听人。但如今她记得却不是当时的苦,而是那种日后使她大为受益的强化训练。

 从第二身份即“聋人教授”角度来说,郑璇获得博士学位只是为聋人服务的开始。毕业后她选择来到中国西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任教,一直在教两种学生:一个是聋生,她任他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还教人际沟通课;另一个是听人,她教他们中国手语(CSL)课程。由于成绩斐然,仅两年时间,她已晉升为副教授与研究生导师,并于2011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专业仍是聋教育。由于对舞蹈感兴趣,课余给聋生排练舞蹈,“用手来指挥他们,非常非常地特别!”

 作为第三重身份“研究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手语语言学和聋教育。发表过论文与专著;出访过挪威,也到过香港和台湾讲学;并在本校成立了手语聋教育教育研究中心,为中国西部的聋教育出力。

 

 “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则是她的第四个身份。由于于她会“双语”,即手语与口语,便可作为翻译来沟通两个世界。她指出,其实听人在海外也不仅要过语言关,且也有沟通问题,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背景、文化差异:“语言只是冰在海面上的那一小部分;文化则是冰在海面以下,虽大且实际存在着,但无法看到”,进而导致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同。而聋人与听人的区别也同样,两者因使用的语言不同,一个是视觉语言即手语、另一个则是有声语言,便決定了在认知世界与为人处世方面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便需要郑璇作为翻译者、桥梁、纽带和协调者发挥着作用。

 作为“聋人写手”这第五种身份,郑璇从小学三年级起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读大学时因在“榕树下”网站发表大量作品,该站于1999年为她编撰了电子书《璇子的世界》,且置于首页进行推荐,让大量不了解聋人的人们了解了世上存在着的另一个群体及其不一样的世界。

郑璇讲无声世界大爱艰难而多彩

图为郑璇在加劳德特与世界各国聋听朋友合影

 第六个关键词则是“聋人舞者”。她引用舒婷的诗句“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指出聋人也同样不喜欢孤单、同样具有强烈的与外界沟通的欲望。但作为聋人她的有声通道受到局限,在强烈的诉说与表达愿望的刺激下,写作和舞蹈便成为郑璇的“一对翅膀”。她不仅从小便喜欢写日记、写文章,而且非常喜欢跳舞。克服了听取音乐上的巨大困难,她在舞蹈中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且也成为她业余帮助学生排练舞蹈的动力之一。在复旦大学读研时,她成立了学校的研究生舞蹈队并任队长,同时帮助队员排练、还担任领舞,甚至教当地七八岁的智障孩子跳舞,虽然过程极为艰难。

 在谈到第七个亦即“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时,郑璇展示了她一家三口的合影,说到其先生为健听人,非常支持郑璇,目前与郑璇在同一个系当教师、且同样在教聋生。郑璇32岁方生一子,也是健听人,郑璇已开始让虽仅三岁的他学习汉语、英语与手语。

 之后郑璇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聋人群体。她引用美国著名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话说:“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所以聋人非常渴望与人交流。聋人的残障从外看不出,所以是“隐形残障”,在人之间以及心灵上均造成巨大障碍。聋教育者正是试图努力打破这个障碍,而这首先是让聋人从孩童起便多学一些语言 。她从1887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聋学校谈起,讲到聋教育在今天世界上的发展,提到“手口之争”、即用口语还是手语教学的问题在聋教育领域的极大分歧与争议等等。而在她看来,仍是“多懂一种语言就多一个工具、多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她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各国手语不同、以及国际手语的存在,并指出中国本身各地的手语也有一定区别。为了显示聋人的骄傲,郑璇介绍了一些国内著名聋人,如战火中失聪、后来担任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校长近四十年的戴目先生、北京第三聋人学校退休教师梅芙生等等。

 作为我国首位公派出国工作的听障教师,郑璇于去年10月来美,在孔子学院下属的聋校孔子课堂任教,教中国手语、汉语和中国文化,将为期一年。虽目前在美工作尚仅半年, 作为两国残障群体之间的文化大使,郑璇以大量的教学、课余活动、手语、舞蹈等图片,说明了自己在发挥着所有才智、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很快得到当地报刊的关注与报道,被议为“是所见过的最特殊的孔子课堂”。郑璇进而说明,聋人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视觉性,亦即聋人的世界是通过眼睛来看和理解的。她介绍了许多以视觉为主的聋人文化,诸如写作、舞蹈、雕塑、绘画等等,还特别介绍了ASL(美国手语)。由于这是独立于英语之外的语言,她来美后须重新学起。她以“结婚”、“大树”等为例,说明中美两国在手语上的差异;又以“癌症”、“谢谢”为例,来说明汉藏两族在手语上的区别。对于千百年来“手口之争”,西方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而她担忧的却是国内,因中国聋人数目甚大,但至今对聋孩子的教学仍异常迟缓、水平很低。

郑璇讲无声世界大爱艰难而多彩

图为郑璇接受美国华文媒体采访

 郑璇重点谈到关于对聋孩子的期望问题,认为许多家长只希望这些孩子能自食其力即可,包括她自己的家长。她说她走到了今天这样的成功,她自己的父母竟从未想到过。只求自食其力这种低期望像培育矮苹果树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尤其现在早已不是“十聋九哑”,而是“十聋九不哑”甚至“十聋十不哑”。“除了听不见,听人能做的任何事,聋人都可以同样做到。”只是聋人需要更多的理解、帮助、信心和耐心的对待。

 郑璇最后介绍了几个简单的中国手语(CSL)手势,指出 CSL作为聋人的自然语言、一种以手势为基础的视觉语言,同样可以表达非常微妙的意思。她用手势、表情、体态等等,说明了不同情境下不同含义的“你好”、“可以吗?”、“爱”、“欢迎”等等。在大家兴趣盎然的学习中,郑璇完成了她的演讲。

 会议开始之前是各报社采访。会议主持人是主办单位爱加倍爱聋国际协会的负责人余超华先生。会议开场白由余超华、承办机构美京华人活动中心的常务副会长张丽芳以及其他与会的负责人所做,余超华还从该协会以双手捧心、鸽子飞翔、大书的一行字"以双手传递加倍的爱"的 LOGO 为出发点,将爱加倍爱聋国际协会的起源、发展与使命向大家做了介绍。会议最后是在余超华放映的一首聋人的手语歌中成功结束。

 演讲结束后不止一人连称受到了震撼,赞叹成功了的聋人郑璇甚至胜于健听人多倍;说此次演讲通过郑璇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无声的世界,在那个无声的天地里,等待着健听人的支持与帮助,任重而道远;而一旦聋人走过艰难来到交流的坦途,生命必然也会像郑璇般精彩绚丽。

(作者:陈小青)

 信息来源:华府网

回到首页
上一篇:南京陈卉一家当选全国“最美家庭”
下一篇:深圳聋协携手狮子会举办助残日聋人专场活动